饮食习俗
义乌民间,每逢婚嫁、乔迁、寿辰、升官、升学等喜庆时节,亲朋好友总有请客送礼和回礼的风俗习惯 ,一直延续至今。其中当属“十六汇签”这一传统最值得深究。十六汇签是指4熟食,4海鲜,4甜羹,4点心,外加8个冷盘组成的全宴席。此外还有十二汇签等,但影响力不如十六汇签。十六汇签所传达给我们的是对于当今某种不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一种冲击和批判。
每逢节日,义乌人总会有一些节日的传统饮食习俗。春节时,象征着新年大发的馒头,步步高升的年糕,年年有余的鱼都是桌上必备品。到了清明,人们会到野外采菁,把菁洗净捣烂,配之以糯米粉揉团,制成各种“清明馃”。 义乌中秋节乡俗有包粽子、炒粉干、杀鸡鸭、吃月饼等传统习俗。晚上,各家用小方桌或团簸、米筛等安放在庭院供月赏月,又称“拜月亮”。所用供品大多为石榴、枣子、梨、西瓜、菱角、香柚、文旦、香蕉等时鲜水果,还有月饼、粽子、麻糍等食品。
浅谈义乌饮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饮食作为日常生活的关键所在,其代表的意义非一时一地所能完全展现的。饮食规律反映地方的风俗习惯,反映地方的特色,从侧面把地方的文化不断表达、不断申述,只有民间的习俗文化才能代表这个地区的文化。
在义乌,饮食不仅作为日常吃食,更是义乌人对生活、文化的传承。义乌在古时便有“乌伤”之名。相传古时的孝子为双亲寻找吃食却自己饿死,连乌鸦都为之感动。“乌伤”由此而来。在义乌的饮食中,处处体现了“孝”一字。在老人大寿时,人们会摆出大宴来款待全村的人,大摆几天。这一可以称之为流水宴。
生为土生土长的义乌人,我记忆中的义乌味道便是妈妈和外婆的饭菜的味道。小时候那袅袅的炊烟,飘香的饭菜,总让我觉得暖暖的。或许,家乡的饮食中所蕴含的便是如此——亲情。义乌人是团结、勤奋的,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但在饮食上,却仍旧保存着那种传统的朴素吃食。谁又能说义乌人不是一个念旧的人。他们对祖先先辈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
无论从菜色,还是习俗、特产,我们都可以发现在义乌的饮食中传达着传统的继承。老人常说人不能忘本。他们的观念在饮食中体现。义乌精神是“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人们用饮食来提醒自己不忘本,从而更加倍努力来建设家乡。义乌的成功背后,是义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的推动和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