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文艺——八和会馆

家乡区县: 广州市荔湾区

  西关有一条马路叫“恩宁路”。在这条马路上,曾经几立着一个全世界华人侨胞都耳熟能详、神往眷恋的传奇式建筑——八和会馆;人们对它的名字之熟悉恍若如雷贯耳,余韵绕梁,那种亲近之情并不亚于第十甫。八和会馆的昔日神话,令存留至今的恩宁路不折不扣成了一处风情遗址,成了一桩“三月不知肉味”的娓婉动听佳话,也成了一条令人心驰神往、拍案叫绝的响当当的“粤剧之街”。而阅尽人世沧桑的西关,也因拥有这条“古道”的悲欢离合,从而成为“粤剧曲艺之乡”。

  “八和会馆”是粤剧艺人的行会,从前称为“琼花会馆”,当时设于佛山。因粤剧艺人参加太平天国革命,“琼花会馆”于咸丰4年(1845年)被清政府夷为平地,粤剧艺人连遭杀害,走投无路的粤剧艺人们便无奈背井离乡,有的漂洋过海,远走南洋,有的则逃到西关的黄沙。那年月黄沙名符其实地肃杀荒凉,人称“乞儿地”,可刀下余生、死里出逃的一群粤剧艺人们就像孤魂野鬼,苦不堪言地在这块“乞儿地”上行乞觅食,过着非人般屈辱悲惨的日子。

  清末光绪15年(公元1889年),粤剧艺人受难者得到了一个读书人梁同善大义凛然无私鼎助,即帮助他们上诉朝廷并最终获得胜诉,粤剧艺术才得以重见天日,得以复活。自那时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粤剧人士扬眉吐气地在黄沙买地,并建起一座可容千人居住的大厦——八和会馆,令举世华人震惊又振奋,于是纷纷相传互告,成为传奇美谈。而名不见经传的黄沙自有了八和会馆后,日渐兴旺发达起来,成为西关旺地闹市,也成了旧广州一大声色犬马的风情景观。

  在繁嚣的滚滚市声里,八和会馆像一座“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娱乐城,灯饰璀璨,夜夜笙歌,粤剧红伶名优竞相登台亮艺,接戏卖戏;戏迷票友“追星族”们更是欣喜若狂地听戏点戏,捧戏欢戏,大批的粤剧“发烧友”们就是从那年月应运而生、形成气候的吧!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网页是:http://wm23.cn/RainKwan

Rain(2014-10-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