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大福饼,口感爽而软,三指宽(6厘米左右),粉白色,圆乎乎、软绵绵的,特别受到小孩和老人的喜爱。老人爱吃大福饼是说它不“热气”(不容易上火),口感爽软不硬,容易上口;小孩爱吃大福饼是说它外貌圆圆的、粉粉的、软软的,咬上一口,红嘴唇就变成了白粉嘴,特乐;一般人喜食大福饼,更是取“大福饼”图个吉利,有的人还把大福饼摆上供桌,祈福降临。
早在解放初期,大福饼就在梧州市居仁路骑楼边的小摊档现身了。那时候,梧州人都很喜欢吃大福饼,一大早,买饼的人便拿着竹箩、竹篮,排队等候购买,一般都是整箩筐、整篮子的买,据说是用来做节日和喜庆的礼品。新婚夫妇三天返娘家回门,少不了挑担茶箩,装满各种食品,其中必有一茶箩的大福饼。可见,那时“大福饼”已成为梧州名食,时尚礼品。那时候,人们还把摆摊的漂亮妹子叫“大福饼”。上世纪4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打进广东,有一小伙子与其母亲逃难来到梧州,不久娶梧州妹子为妻。来梧州前,小伙子在南海跟其大哥的饼铺做过学徒,学了一手做饼的技术。梧州刚解放,难找工作,小伙子就在家里架起了烘炉,与妻子一起,做起了饼食家庭作坊,买来面粉白糖,垒起烘炉,制作饼食。他们将面粉和白糖混合,然后加发酵菌种,加水揉成面团,搁至一个时辰发酵。再捏成圆圆的饼块,每个饼块捏成形后,放在干面粉里蘸一下,让表面沾上一层白粉,再装在铁皮做的烘托里,放进烘炉里低温烘干。第一批饼做出来了,香甜爽软,酥皮软囊。在广东南海大哥饼铺的饼叫光苏饼,我们在梧州做的饼叫什么呢,夫妻俩找隔壁的老蔡商量,取名为“大福饼”。夫妻俩希望这些饼能给他们带来福气,大福饼就这样卖开了。
1954年掀起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饼食手工业者带着自己的简单设备、生产技术以及产品客户,参加了合作社,大福饼于是落户到手工业第二饼食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为梧州市百乐食品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福饼也曾发生过变化。六七十年代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生产由商业部门下达生产计划,大福饼的个头如“茶箩”大,一个饼切开好几块来卖。90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相当一些企业在改革调整中无法适应而停产停业。1993年大福饼的生产企业百乐食品厂停产后,其生产由企业的职工及家属以个体经营的形式继续为群众提供人们爱吃的大福饼。2007年,梧州有益华、亿兴等好几家个体或民营伙企业生产大福饼。
几十年来,原材料由粗面粉到现在的精面粉,烘烤由木炭炉到电炉,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并没有改变,其独特的风味一直保留着,特别是口感、外型和“大福饼”的名称,深得消费者的认同,成为梧州饼类食品的一枝独秀。
这是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catena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