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滘共有有十多条村子,在临近叠滘大坝的是一条村子,茶基村。从江头村往里走,穿过学校和一片居民区,走到文华北路上,就能看到茶基村的牌坊。茶基村属于叠南乡,据记载于明朝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开村,至今已经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了,当时村边田基多种茶树,村子也因而得名茶基坊,即是现在的茶基村。
而这“十番”,就是茶基村的特色!茶基村的原居民多姓何,据说何氏的祖先在来叠滘之前,是居住在南海狮山的华平,村里何氏宗祠门口的对联就有记载,“华岭旧家声,庐江新气象”,华岭就是指华平。和江头村类似,祠堂也是茶基村重要组合部分和公共活动空间,比其他村落幸运的是,茶基村现在还保留有何氏宗祠、成庄何公祠,成刚何公祠、俊宇何公祠等。村里的人说,祠堂之所以能保留,是文革期间,这些祠堂被改作了生产队的队部,从而逃过了被拆毁的命运,只是祠堂外围的砖雕花没有能够保存下来。茶基村的旧民居多是三间两廊的布局,古巷道也有被部分保留。
在佛山有“无十番不算秋色”的说法,可见其重要性。“十番”起源于唐朝,是凯旋乐的一种,流传于北方,明代盛行于江南,明清年代,安徽、江浙一带,有群流浪到佛山古镇的老人四处表演谋生,就在当时的茶基村驻扎,吸引了村民,之后“十番”开始在村内流传。如今,包括安徽、江浙一带的“十番”都已经失传了,据说仅有茶基村还保留着这项传统的表演项目。
何谓“十番”,即有10种乐器,按10种乐器打法,轮番敲出10段音乐,这些乐器包括有高边锣、大文锣、翘心锣、企身鼓、群鼓、沙鼓、响螺、大钹、飞钹、单打等10种伴奏乐器。飞钹是十番表演的核心,表演者手持两个铜钹,其中一个铜钹用绳索绑着,将绳索绕着手臂固定,然后让飞钹在空中环回翻飞动,合着锣鼓节奏,与另一手所执的铜钹配合擦击,发出喳喳声。飞钹有高飞、低飞、回头飞等众多花样,表演时配合脚步、鼓声,整体配合十分悦目。茶基的“十番”与最初的“十番”还有不同,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茶基人将“飞钹”表演与本地八音锣鼓相融合,并结合本地民俗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但是这“十番”表演也不是时时都有,不然也称不上一绝了,据我所知,每一年也只有在端午节,龙舟赛,而且是只有在茶基赛区的时候才有的看。各位小朋友,年纪轻轻,在龙船上表演“十番”,船在水上行,人在船上演,每一次都能引来阵阵掌声,让往来宾客流连忘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