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桂堂的传说
仙枫呈彩山清秀,桂树飘香水悠悠;
堂前祥光瑞气绕,美景如画不胜收。
这首诗说的是兴宁径心第二高峰油罗栋下有个村庄,叫仙桂堂。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名声远播的碗陶坑,曾经多种姓氏混居的梅石坑,有名副其实的枫树坳、枫树塘,还有传说不畏强暴的三兄弟大力士勇斗武师、保镖的故事。
话说公元684年9月,唐朝武曌皇后废除儿子唐中宗李显,改唐为周,称则天皇帝。寒冬腊月,皇帝率宠妃张易之,张昌宗,武三思等浩浩荡荡游御花园,只见百花枯萎,万树落叶,景色凄凉。于是武则天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
她叫宫女焚烧,以报花神知晓。意思是下旨令百花明日凌晨开放,否则连根铲除。谁知武则天是应运之主,百花不敢违抗,一夜发蕊开花。独牡丹有志,不肯奉承,一叶不发。皇帝大怒,贬于洛阳,故今天下洛阳牡丹为冠。
玉帝闻言百花逆时而发,雷霆大怒,遂召掌管百花的百花仙子及百花各仙,问明情由,贬它们脱离仙界,降落凡间。
单 表桂花仙子闷闷不乐,步出南门,看着众姐妹泪眼婆娑,凄凄切切各奔东西。举目望去,只见西牛贺洲黄沙滚滚,渺无人烟;南瞻部洲,海水茫茫,连天一色,南极 冰山,白雪皑皑。独有东胜神州红云片片,绿草如荫,山清水秀,牛羊成群,人声鼎沸,一片祥和。仙子顿时心旷神怡,飞往红云处,降落云头。原来红色是大片大 片的枫树适逢秋末冬初由绿转黄变红。仙子顿时被景色迷住了,就在距枫树不远的地方与枫树仙毗邻而居。从此它们白天广栽与众不同、四季开花的桂树,一边采集 可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桂花蜜、枫花蜜送给周边人民。晚间一起回忆天庭旧事,畅想美好未来。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转眼间桂树枫树长成参天大树,桂花树开花十里飘香,枫叶红透了半边天。传说最大的桂花树 四人合抱还围不过来呢!
天宫王母因久不见女儿,思女心切,安排大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下凡,历尽艰辛,终于找齐了108位花仙,在蓬莱仙岛冉冉升天,回归天庭。后来这里就叫仙桂堂,长满枫树的地方就叫枫树坳,枫树塘。
鸡鸣山、神光山、墨池
相传宋代兴宁挂榜山下住有母子俩,儿子罗孟郊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他日夜在神光山墨池攻读诗书文赋,常到深夜。然而家里生活贫穷,往往连买煤油的钱也没 有。这天煤油用完了,母亲只好劝他早点睡觉。他想到考试日期将近,功课还没温习好,煤油又没有了,心里很焦急。晚上,他躺在床上,突然做了个梦,梦见一个 白发童颜的老人,自称是山神。山神告诉他,见他读书认真深受感动,特上天采得五彩祥云,悬挂在挂榜山顶,供他照明读书。罗孟郊梦醒,起身下床,拿着书爬上 山顶,果然见神光璀灿,他便在山上读起书来。此后,他每晚都爬到山上读书,一读起来就放不下,通宵达旦也不觉困倦。不知不觉,听到遥远的鸡灵山传来“喔 喔”的鸡鸣报晓声。罗孟郊白天还在较为僻静的泉水池边,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用池水磨墨,孜孜不倦练习书法,学业突飞猛进。天长日久,天天在池里洗砚,使池 水都变成淡黑色。到了十九岁罗孟郊学成,在天圣年间上京应试,高中探花,官到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人们为了纪念罗孟郊刻苦攻读的精神,便把“挂榜山”改为 “神光山”,把“鸡灵山”改为“鸡鸣山”,在山顶建立一座“灵化寺”。把泉水池叫作“墨池”,并在旁边建了一座“墨池寺”。在“灵化寺”大门两侧还刻了一 幅对联:“犬吠云中僧客到,鸡鸣山上日轮升”。神光山、鸡鸣山、墨池成为兴宁的古八景之一。
文峰塔的传说:
文峰塔的建造源于兴宁“塔井锁金龟”的传说:自古至今,兴宁少有战乱,偏安一隅,清朝后期,文人、术士考究到兴宁的地形是个“龟形”,主兴宁平安、出文 人,还有诗云:“铁网城头架,金龟水上浮。任尔天下乱,兴宁唔使愁!”为防金龟游走,术士们在兴宁城内的龟脚部位打了四口井,钉住龟脚;在现塔处建了一座 文峰塔,震住龟尾。此后,兴邑大地,人才辈出,商贸发达。兴宁曾是粤赣闽交界处的地区性商贸中心,有“小南京”之称。
何南凤与石马的传说:
之一:
兴 宁城北上近三十里,有个一去处,叫石马镇。其得名于镇内一块酷似仙马的巨石,巨石的附近,出了一个才子何南凤。石马的老人津乐道关于何南凤和石马的故事: 传说何南凤上京赶考,立笔破题,大意是穷又如何?富又如何?不穷不富又如何?穷的没有穷落水,富的没有富上天。主考官见其言如大家,语带禅机,相其格前是 宰相后是和尚而不敢取。何便到南华寺当了和尚。一去八年,妻相思心切,谎称儿急病,何竞不归;再称儿死,何急作文祭之,反倒把儿子祭死了。无柰返乡,途经 石马八洲,听人说仙马常常出来吃禾苗,害人不浅。便作了一贴,将石马制死,不再遗害人间。石马镇一位张姓的剃头匠清楚地记得这首诗,并背给我听:
石马行上第八洲,仙人遗下几千秋。细雨霏霏眉毛度,铁鞭任打不回头。石马石我去看过,可以说是有点象,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条长长的石马究竟头向前还是尾向前,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之二:
相 传马石原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坐骑,天上的仙马,挣脱缰绳逃跑,因遇一孕妇点破,化为巨石。自马石出现后,周围农作物经常受害,人们说是马石显灵吃掉的。于 是,请何南凤(马下村人,明朝万历年间举人,传说善写祭文)写下祭马诗:"石马原来在八丘,仙人遗下几千秋;狂风拂拂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满山难 下口,铁鞭任打不回头;往来君子牵不去,天地为栏也不休。"果然改变了仙马的习性,马石周围又出现五谷丰登的景象。
叶南汤湖,因其有数处温泉冒出而得名。
话 说数百年前,我们客家的祖先初到此地。有位老人带着两个儿子,在平缓的山坡搭起茅棚,披荆斩棘,垦地开荒。有一年冬,寒风刺骨,父子三人仍赤膊裸足,挥锄 垦荒, 汗下如雨,落地成冰,但他们全然不顾,老人还唱起山歌:“北风来哩涯吾愁,虽矛棉被有锄头,锄出良田种五谷,锄上锄下汗流流”。歌罢,忽见一银发童颜的老 翁带着道童,飘然而至,作揖问因, 老人回答:“我等祖籍中原,只因连年兵患天灾,无以为活,只得南迁而来,落居此地,垦荒创业,还请尊翁多多照应”。老翁见老人已开了一大片,还要继续开, 忙问其因。老人答道;“我耕种,早已足矣,而今冒寒开垦,实为后代造福耳”,此话说得老翁感动至极,连声说:“可敬可敬!老叟不才,愿助片力,不知你等有 何所求?”父子三人听了此话,面面相觑,自顾浑身泥汗交加,长子说:“如若有赐,愿得温汤洗浴除乏足矣!”老翁听罢,唤过道童,指着对面的一座山说:“ 道童,你跟随本道数年,现该成正果,吾赐你此山居住,为子民百姓煮水温汤,造福后人,若何?”道童听罢,即叩头谢恩道:“尊师在上,小童有此正果,当万年 为民造福,不辱吾功德也。”老翁听罢,高兴地一挥剑指,只见“刺闪”一声,那山对半裂开,道童便化一道清风遁入山腹,那山就合上了。转瞬,山脚不远处冒出 股股清泉,白气蒸天,父子三人被瞬间发生的事情 弄得目瞪口呆,及到醒悟,不见了老翁,这才知道是遇上了神仙。于是,他们兴高采烈地跑到泉边,用手一试,“哎哟,好烫呀!”从此,这里便成了劳动人民消疲 解乏的场所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