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
1.1 综合环境优势
烟台市依山傍海,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优势突出。2004年入选“最佳魅力城市”;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2006年又荣赢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另外,烟台市通过在政府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开展的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从而极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投资的热土。截止2006年底,前来烟台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万多个,日本三菱、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泰国正大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烟台安家落户。
1.2 资源优势
我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油、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在全国均占重要位置,是全国著名的“水果基地”、“花生基地”、“蔬菜出口基地”和“海珍品基地”,如苹果产量300万吨,全国苹果总产量的1/9,出口量占全国1/4。烟台的水产品产量在全国占重要位置,出口创汇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另外,还有丰富的黄金、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从而为我市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基础。
1.3产业优势
烟台市区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业。2006年烟台市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烟台市工业结构与第三次消费升级阶段的需求具有很高的吻合度和相关度,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不仅将促进汽车、电脑、住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必将极大地拓宽商贸、旅游、现代物流、信息化、中介咨询乃至国际会展招商等市场需求,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
1.4区位优势
烟台长期偏离山东半岛发展主轴,处于交通的末梢,半岛的北隅,所以区位条件不是很理想,但随着德龙烟铁路、黄大铁路、烟大轮渡、蓝新铁路、环渤海高速等的高等级交通体系的建成、在建和将建,再加上如果烟台能作为中韩铁路轮渡的中方港址,烟台就会形成 “环绕渤海、联通南北、对接东西”的交通格局。从而使烟台变为国家铁路、公路沿海交通大通道上重要的枢纽和结点,将由一个陆路交通的末端,变成水路、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由此直接导致韩国、日本和我国的华北、东北、华东、西北成为烟台广阔的腹地区域。所以烟台市的区位优势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日益显现出来。
2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1中心城区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
长期以来,烟台市区的建设和发展滞缓,集聚与辐射功能较弱。主要体现在:第一,经济实力不足,无能力带动。烟台2004年GDP总量达到1639亿元,排山东省第二。但依据《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烟台市区GDP在山东省仅排第5,居东营之后。市区GDP占市域GDP的比重仅为38.7%,远远落后于济南(77.5%)和青岛(54%)。说明烟台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其中心性不强。第二;缺少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长期以来,烟台市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如南山集团、丛林集团等。近几年市区虽然有所发展,但都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它们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主要是国际联系,地方化和本地化的程度比较低,技术扩散非常有限。这主要表现在某些关键性零配件和原材料要么通过其国际供应链来供应,要么是在全国范围内采购,从而造成与当地企业的生产联系减弱。第三;市区服务业发展缓慢,已经成为我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三产的比重从1990年的38.83%下降到2006年的30.14%,远远落后于济南、青岛,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图1)。另外,2006年烟台第三产业中传统社会服务业占三产比重50%以上。而金融、保险、通讯、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比重低。这与烟台的中心城市定位十分不相称。烟台服务业的发展,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和骨干品牌企业。到2006年底,烟台市年交易额过50亿元的市场只有三站交易市场,过30亿元的流通企业只有振华集团,服务业大项目和骨干品牌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大流通企业、大市场。市区旅游业同样也是缺乏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景点来支撑,从而只能成为“中转站”。
图1 2006年烟台与全国、全省、半岛及青岛、济南三次产业比例比较图
2.2 区域协作粗放,产业集中度不够,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存在缺陷。
首先,五区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协作,无法形成市区经济一体化。市域经济一体化、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乃至环渤海经济一体更是无从谈起。每个工业园都上机械、电子、食品项目,每个项目都想从别人手里抢过来;每个区都建旅游景点,上商贸设施,抓批发市场,但规模化、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不高,整个城市产业聚集度比较低,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如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了“四大专业园区和两大生产基地”,就充分反映了烟台市区电子信息产业“遍地开花”的现状。其次,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短,创新能力弱。如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廉价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为代表的低技术含量的贴牌生产,我们只是简单的加工厂,并且本地的大多数零配件生产企业很难进入到龙头企业的生产体系之中。食品产业与黄金产业都是与本地资源结合建立起来的,多为初级产品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如2004年烟台市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居各行业首位,实现增加值56亿元,但是食品制造业却只有17亿元,不足前者的1/3。这说明我市食品和黄金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从而无法将资源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3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建立和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同时实施后发优势战略,缩短在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等方面与先发地区的差距,以后发优势带动比较优势的提升,超脱传统比较优势的束缚,造就竞争优势,使产业结构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可以不断地向上升级。这样就能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后来居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应重视对战略贸易理论的运用,政府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在宏观上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具体提出“扬长补短,结构跨越,集群布局,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扬长补短:指的是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方式,使我市现在发展相对落后,而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得到发展和提升。
集群布局:追求集聚效应正在取代各种优惠政策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中的首选要素。按照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沿着“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集中合理布局优势产业。
融合:在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集聚的同时,要注重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内在有序的分工体系。特别要注重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并举,积极构建服务配套体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4 烟台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4.1 发挥资源和传统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拉长产业链,利用特色进一步巩固黄金和食品产业的竞争优势。
(1)黄金产业:为了巩固和提升烟台市黄金产业在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竞争力,烟台市区必须充分发挥县域黄金资源和黄金产业的优势,依托市区的人才资源和黄金交易市场,大力开发黄金珠宝首饰、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民用产品,大力拓展下游产品。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扩大金盐、各种黄金及贵金属合金丝等工业用金产品的生产,立足于精深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延伸黄金产业链条,建设中国北方金银珠宝加工集散中心。
(2)食品产业:烟台市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应该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以此保持和提升食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首先,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张裕、喜旺等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积极发展为龙头企业、主导产品配套服务的相关产品和产业;其次,在重点发展在全国层面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和果蔬产业集群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第三,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制药和生物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以食品深加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