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然也就沾染了古典文化的气息,来到这里,你将被她深深吸引。
【袁家大院】清末,我县吕河乡大杨庄老袁寨人袁乃宽,因和袁世凯攀宗联谱,十分得宠,扶摇直上。在袁世凯当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袁乃宽总揽全国财政大权。民国元年,他依仗权势把县城东北的张岗寨霸占,更名袁寨,投下巨款,买土地1300多亩,挖河筑寨,大兴土木,营造宅院。袁寨建筑据说是依照北京宫殿样式,分外寨和里寨两大部分,外寨为商业区,里寨为住宅区。遗憾的是,袁家大院在文革时期被毁。目前遗迹犹存,依稀可辩。
【汉安成遗址】汉安成故城作为长期持有争议、迷失已久、曾经辉煌一时的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名城,始建于西汉初即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6年),早于正阳设县88年,到隋大业初(公元605年)废入汝阳(今汝南)长达811年的历史。对于汉安成故城遗址的下落,各界对其位于汝南、平舆还是正阳的争议颇多,而许齐平老师(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极深造诣和在文化界享有较高声望的汝南县文化馆的许齐平老师)通过查阅和参考大量古今文献,经过十余年反复研究和亲自对该古城遗址作田野考古调查,充分证明了其位于我县境内的寒冻镇固城寺村,并于2007年7月份在《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发表了《汉安成故城考》,2006年11月份在《驻马店日报》发表了《寻找两千年前的历史名城—正阳汉安成遗址访问记》,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很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虽然目前汉安成故城遗址已成为一片废墟,但根据许齐平老师的考证,今天从城内高大方形的土岭、大而深的河沟仍能看出当时安成的繁荣,冠盖往来,车水马龙,楼台亭榭,莺歌燕舞。所以,汉安成故城遗址的发现和考证,对正阳这个历史文化资源相对贫瘠的县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虽然目前还缺乏非常详实的史料论证,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却影响深远。
【付寨闰楼商周古墓葬群】付寨闰楼古墓群地处正阳县境北部,系一座商周时期的贵族及平民墓群。考古发现,古墓群共建有商周直至明清不同时期的墓穴149座,总发掘面积1.8万平方米。闰楼古墓群出土器物与典型的商代晚期特征基本一致,特别是商代硬白陶的大量出现,有力证明此地带曾是一处高度文明的商代部落遗址,为研究淮河流域上游晚商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历时9个月、出土文物275件的正阳闰楼古墓群,考古发掘工作已于今年完成,填补了豫南地区汉代以前考古工作的一项空白。
汉代石阙
正阳县汉代石阙位于正阳县城的东关外,公路北侧,当地群众称谓“望像台”。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正阳县志记载:“望像台在城东关外东岳庙前,有石壁厚二尺,东西长六尺。东首石块八层高七尺许,西首石块十一层高一丈许,顶上有石板雕刻如瓦屋式,檐角四出,两首侧面斩齐,如门户之一边,似是古代石阙之左部…”正阳县文化部门鉴于此“台”建筑形式古老,同时在群众中又有许多古代的传说故事,就把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全省文物调查登记中,对此“望像台”进行了调查研究。才知道它是一座汉代石阙。
石阙距公路约15米左右,阙之北是东岳庙的废墟。据县志记载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陈福成等人,曾在阙北废墟上修建东岳庙;乾隆三十五年,邑人李成仁等又重修东岳庙。现仅存废墟,其上瓦砾遍地,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属于汉代的遗物。可证在建东岳庙之前,原即有建筑物。石阙仅存东阙,西阙已经损毁,调查中为寻找西阙的遗迹,曾在附近进行了详细的钻探,钻探结果没有发现什么迹象。不过 正阳县我们听到群众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望像台裂了大缝,中间可以过人,有一年瘟疫流行,死人很多,有人拿妖捉怪,忽一夜裂缝复合,长到了一块”。很可能西阙是因迷信鬼神,拿妖捉怪的情况下被拆除的。
石阙是用青石条堆筑而成,有子阙,阙身总高4.75米,母阙与子阙通宽2.10米,阙厚0.75米,全身略向北倾斜。阙基三层筑成阶梯形,底长3.7米,宽2.25米,中层长3.25米,宽1.75米。上层长2.6米,宽1.2米;基高0.67米。母阙阙身筑石十一层,身高3.75米,子阙阙身筑石八层,身高2.6米,阙顶单檐四注,母阙檐长2.25米,宽1.75米,高0.37米,子阙檐长1.12米,宽1.75米,高0.37米,其上皆雕瓦陇屋脊。
由于石质比较粗劣,加之年久风雨侵蚀,阙身表面风化比较严重,大部分纹饰已模糊不清,只有部分还可以看出一点形迹,如在阙身的南面和东面的人物、牛、龙、铺首、斜线和环形花纹。这些图案花纹和在河南常见的东汉时期小砖侧面的几何图案以及南阳画像石上的图象基本相同,惜未发现铭刻。这处阙的建筑形式、筑法、大小皆与今保存在登封的嵩山三阙极为接近,因此,很可能也是东汉时期所建的。
欢迎来到我美丽的家乡——正阳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