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素有“歌舞之乡”之称。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反映了各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这些舞蹈沐浴着时代的风风雨雨,继承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解放后,民族民间舞蹈这束带着乡土气息的山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芬芳。 布依族是世居的民族之一,在全县37万多人口中,布依族有13万多人。布依族人民热爱劳动,诚实俭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各种劳作舞,如以打糯米粑为题材的粑棒舞,以采摘红桔为题材的花篮舞,以稻谷脱壳为题材的舂碓舞,以纺纱织布为题材的织布舞等等,代代相传。 县文化部门曾发掘出一幅清代的布依族“灵堂画”,该画用9幅土布拼成,长4米,宽2.27米。画分九层,上百个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地反映了布依族的《做饭舞》、《舂碓舞》、《织布舞》、《香花舞》、《铜鼓舞》、《抬酒坛》、《角抵》、《粑棒舞》以及花灯歌舞待场面。真实地展现了布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浓郁的民族风情。 近年来,惠水县的一些布依族传统舞蹈露头角,闻名全国。如舞姿轻盈、动作细腻的《织布舞》在全省民族民间舞蹈会演中,荣获二等奖;又如舞姿活泼,热烈欢快、表现祭祀庆典的《香花舞》,获得了进京演出的殊荣。该舞蹈还赴广州、深圳、香港演出,一展风采。惠水的的苗族同胞有7万人,也是定居较早的民族之一。苗族擅长歌舞,哪里有苗寨,哪里就有芦笙舞。自古以来,芦笙就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亲密伙伴。芦笙舞遍及苗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立房、集会、婚丧、庆曲等都要跳《芦笙舞》。 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苗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表达思想传达感情,往往借助于歌舞。苗族舞蹈充分凝聚着苗族人民智慧的光芒,表现出了苗族人民坚强、豪放、聪慧的民族性格。 惠水的苗族舞蹈有世代相传下来的《马刀舞》、《打粑棒》、《棍术舞》、《木鼓舞》等,这些古舞闪耀着苗族起义的刀光剑影,浸透着人民不甘心作奴隶的反抗精神。打引乡董上苗族流传的《马刀舞》,表演者身着仿古盔甲,动作勇猛,节奏强烈。县民族文工队发掘整理后,在省、州的文艺会演中获奖。在诸舞蹈中,尤以《芦笙舞》最为普及,别有情趣。它一般是由数名男舞者吹芦笙领舞,其余女舞伴或围成圆圈,或站成一排,并肩顿足,回环复踏。参加跳舞的人可多可少,多时达数十人。节日这天,苗族妇女精心包裹头帕,身着嵌有银花的百褶裙,佩戴银质的头饰、项圈、手饰等,雍容华贵,绚丽多彩。随着她们优美的舞姿,全身的银饰闪闪发光,叮当作响,与伴舞的芦笙、鼓乐相映成趣,蔚为壮观。由于苗族的支系较多,芦笙舞中除了集体舞外,还有三人舞、双人舞和独舞。在摆榜乡,是一男一女对跳,步伐轻盈,姿态优雅。在斗底乡,是两人捧芦笙对舞。表演者模仿斗鸡,步伐复杂,动作难度大其中还穿插不少特技表演。在摆榜、鸭绒等乡村,苗族乡亲们还盛行月夜跳芦笙舞,人称“跳月”。每当皓月当空,寨上的青年男女便自然聚集到月亮场上,结伴成排,迎着皎洁的月光,婆娑起舞。 摆金镇的苗族芦笙舞较为出名,其中,高寨村的苗族芦笙舞队,多次赴省、州参加调演及庆典活动,并在贵阳的“四月八”集会和国际名酒节活动中,为中外观众表演了10多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摆金镇冗章村的苗族芦笙歌舞队还赴京参加了全国斗牛大赛开幕式的演出。 惠水苗族舞蹈还有《刷把舞》、《甩花舞》等,这些舞蹈一般由2-8人表演,有较高的技巧,颇具观赏性,表现了苗族人民奔放开朗的性格,散发着纯净的乡土气息。 明代《牂牁苗族杂咏》中有“歌声缭绕笛参差,二月蹬场场喜跳花”,“笛笙两行花两路,阿依亲看砍牛来”的描写;《蛮洞竹枝词》中有“月明跳舞人丛里,抛掷花球打爱郎”的记载;《牂牁竹枝词》中有“女伴芦笙舞婆娑,郎吹芦笙舞且歌”的描写。可见苗族歌舞源远流长。 惠水的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是具有地方色彩的《傩舞》和《花灯》。傩舞亦称“傩愿舞”,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表演艺术。据调查,傩舞传入惠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傩舞》一般是老百姓在迎神还愿时,请专门民间艺人班子来家中表演,用以驱邪祈福,祭祀先祖,同时娱乐乡村。傩舞流传在惠水县断杉、羡塘、抵季、董照、甲戎、雅水、抵麻、王佑等乡镇。表演傩舞从起傩到收傩,历时三天,演出傩舞七八个,傩戏二十四则。围观者成百上千,热闹非常。表演傩舞一般要戴上木雕面具,包上60公分长的黄头巾,身着古装,扮神、扮兽扮戏中人物。表演前,主家要装饰傩堂,用竹篾纸张扎糊成拱门彩桥,供奉傩公傩婆。表演的场地分别在傩堂内和庭院上。在傩堂里表演的舞蹈有穿插说唱的《礼请》、《申文》、《架桥》,以及《请神》、《捆鬼罡》、《砍路》、《跳门坎》、《送神》等;在庭院里表演的舞蹈有《爬刀山》、《板凳舞》等。《爬刀山》十分惊险奇特,是用木杆搭成一个高三丈六尺(12米)的木架,上边依次捆着36把刀刃朝上的锋利钢刀。表演者先在木架下赤脚狂舞一个时辰,然后脚踩刀刃,手握刀身爬到架顶,并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令人称奇。 傩舞有的舞姿狂放,动作勇猛,大开大合;有的动作细腻,感情炽热,滑稽可笑。傩舞表现的内容多是歌颂劳动的。如劈山开路的“砍路”,勤劳智慧的“铁匠”,为人送信的“报福”,为人类耕耘的“牯牛”,建房造屋的鲁班,教人养蚕的“梅香小姐”等。傩舞的面具夸张凶猛,显示了一种狰狞美。 1990年,受贵州省文化厅的委托、亚运会组委会的邀请,惠水县古傩艺术表演队赴京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中的中国傩面具艺术演展活动。傩艺术队在北京共演了39场,表演了舞姿粗犷、色彩神秘的傩舞《请神》、《打嘎舞》、《傩公傩婆》、《送神》等舞蹈和数则傩戏,观看演出的有中央各文化单位和北京各大专院校的有专家、学者,以及驻京的外国使团及每外来宾。首都十几家新闻单位作了报道和发表评论。新华社电讯称:古朴神奇的傩艺术表演令中外观众惊叹不已;台北《联合报》发表了专稿(《参考消息》转载),认为贵州傩艺术的演展是“北京亚运会周边活动中最引人瞩目的文化遗产的展现”。 次年,惠水县民委又带着傩艺队赴湖南吉首参加国际傩艺术研讨会的演展,引起外国专家的浓厚兴趣,给予了较高评价,研讨会还专门赠给惠水县锦旗一面,褒奖了多姿多彩的傩艺术。 惠水的汉族舞蹈,还有民间的花灯。花灯舞主要分为“过街灯”和“贺灯”两种类型。传统的花灯有耍龙舞、狮子舞、装春彩灯舞、划旱船、河蚌舞、踩高跷、叠罗汉、练武术等。跳花灯一般是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进行。惠水知名的民间花灯队伍主要有上马堡、芦山、星光等队。表演过街灯的场面非常壮观,数十人手擎各式各样的彩灯,配以铿锵的锣鼓节奏,边舞边唱,观众如云,气氛十分热烈。贺灯又称“跳门红灯”,系花灯班子预先发出灯贴,到时挨门逐户向主人贺喜拜年。民间都喜接贺灯,并都以能有花灯班子来门前表演为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