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古城墙大部分为明清时代建筑而成,砖城逶迤挺拔、完整坚固,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人们常说的“大意失荆州”,出典就是这里。
现存的城墙为清朝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依明代旧基重建,采用糯米石灰浆灌缝、砖城墙和土城墙互相依托而成。荆州古城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周长11.28公里,城墙高8.83米,城垛4567个,炮台26座,藏兵洞4座,有城门和城楼6座。城池依地势而起伏,顺湖池而迂回,蜿蜒状若游龙,飞舞于湖光水色之上,绚丽壮观,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热切向往,感受历史的旅游胜景,是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古代城垣。
古城城墙四周,原有城门6座,即东门、小东门(亦称公安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每座城门均设前后两道门,二门之间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鳖”,致攻城之敌于死地。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四座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洞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
作为楚文化的发源中心之一,荆州古城的周围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就有国宝级文物西汉古尸和越王勾践剑。
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从他们自己立国图强、建立霸业的政治目的出发,都想得到荆州这块重要的战略之地。曹操经多年征战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即挥师南下取荆州;处于荆州下游的东吴孙氏政权,把荆州视为自己立国的屏障,早就两眼紧盯着荆州;大半生颠沛流离、苦于没有立足之所的刘备,更是将荆州看作命根子,把它作为建立未来政权最理想的基地。于是三方围绕荆州展开了激烈的争战,时而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时而又偃旗息鼓,暗中争斗。
荆州古城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渚宫,后成为江陵县治所,出现了最初城廓。经过三百五十多年的风雨,现存的古城墙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