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俗的形成
临洮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争战、融合的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蒙恬率兵30万,北逐戎狄,修筑长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10万,进入洮河流域。唐太宗时,临洮迭受羌族、吐谷浑、吐蕃的骚扰。玄宗时,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攻破吐蕃,收黄河九曲,一度安定洮河流域。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又陷临洮。直至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大破吐蕃。熙宁五年(1072年),又击破木征,临洮复归宋辖。
元朝国师八思巴在临洮期间建寺传法,著书译文,为佛教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清初,伊斯兰教进入临洮。坐落于临洮城东山根的穆扶提东拱北,是一座古朴自然、庄重肃穆的宏伟建筑。第31世教长马金焕执教时,大力提倡办学。清代诗人吴镇根据穆扶提特点题写对联,镌刻于山门两边。
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造成了临洮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混杂融合的特点。各民族交融互补又造成了民俗文化。临洮的民俗文化的主要形成有花儿、拉扎节、迎神赛会等。
(二)拉扎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开始,一直到十月初一,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按各自约定俗成的日子,欢度“拉扎节”,盛况不亚于过春节。
临洮南部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老百姓春播之后就在险要山头插山神以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收之后,新粮打碾,为了表示对“神灵”的感激,便开展一系列祭祀山神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演化,形成了 “拉扎节”。从农历七月十五日开始,便拉开了节日的序幕,直至十月初一结束,绵延近3月有余。“拉扎节”期间,大小村庄,走亲访友的人群络绎不绝,羊皮鼓声此起彼伏,整片南乡的山水便陶醉在节日的快乐里。每家每户,亲朋来往穿梭,男男女女穿戴一新,互相祝福,谈天说地,频频道贺,一片喧哗。油馍油馓端上桌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划拳猜令,好不热闹。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生活的丰富,过“拉扎节”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录音机播放着现代歌曲,传统戏曲,VCD播映着歌舞碟片,青年男女唱着流行歌曲、踏着健美的舞步。有些群众还利用这一喜庆的机会,给儿子订亲、或嫁姑娘,操办喜事。这种热闹的场面通宵达旦。有的村庄过一天“拉扎节”还嫌不够,延续一两天。
“拉扎节”期间的跳神活动持续1天--3天,一般第一天为设坛请神,法师身着神衣,头上扎有尺许长的小摆头,手持羊皮鼓,随着鼓点的指挥,头上的小摆头频频转动,翩翩起舞,几个人动作整齐划一,别有风趣。第二天是祭神,法师嘴里念念有词,也有三国故事等问答对唱,词曲流畅、舞姿古朴。第三天是跳黑神,跳护神,法师用油彩打花脸,或将脸涂黑,口含猪的虎牙,形象凶恶,边唱边舞,并乘机将脸上的黑墨涂抹到围观的男女脸上,表示吉祥。夜晚还要送火把,村里每户都要扎制一个丈余长的火把,从各家各户的院落点燃后,一齐汇聚到跳神的村口,并将神场上表示“瘟神”的纸人点燃,名曰“送瘟神”,跳神活动才告结束。
“拉扎节”是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敬祭祖神、保佑平安的礼仪,实际上即是从古至今传统的“傩舞”。“傩”自先秦时代开始,以一种逐鬼(瘟)祈福免灾的形式出现,以沟通人、神、天为目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相互往来的密切关系,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临洮“拉扎节”期间的跳神,是中原“傩”与“蕃傩”的结合体,它既娱神,又娱人,使“傩”常常蒙上了一层世俗化与戏剧化的色彩,它既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理,又与现代文化交错并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