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县,面对起步迟、经济弱、发展不充分、城乡不协调的县情实际,从传统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制约等方面找准突破口,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实施县域主体功能区划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划分县域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动因
实施县域主体功能区划战略,是云安县在贯彻落实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策部署的大背景下,立足山区县情实际,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创新实践。其动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源于传统发展模式之“痛”。过去由于在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当前与长远、发展与环境、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片面追求发展经济,形成“镇镇开发、村村点火”局面,一些区位条件较差的农业镇、边远镇,无论条件如何,都要搞招商引资,都要上工业项目,尽管大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收效甚微。有些乡镇尽管费尽心机,但面貌依旧。各乡镇在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产业布局优化上各自为政、盲目开发,导致重复建设甚至负债建设的无序局面。
第二,源于穷则思变带来之“压”。云安建县之初,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财政收支压力异常突出,地区生产总值不到1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1528万元,机关运作也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在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完成了从艰难起步到“十年腾飞”的发展历程。但是,“发展失衡、总量不足”仍然是我县的最大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成为我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突出的问题。穷则思变带来的压力,使改革成为我县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第三,源于金融危机倒逼之“势”。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让我县更加清醒地看到,破解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难题迫在眉睫。我县立足县情实际,理清改革思路,提出了“发展不足统筹补,协调不足功能补,活力不足改革补”的应对之策,萌发了主体功能区的有关构想和发展思路。
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1.创新功能区划,科学构建区域差异发展格局。
一是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在广泛调研论证和充分考虑各镇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口分布、资源禀赋等差异的基础上,于2009年制订《云安县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全县8个镇划分为“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开发与保护并重示范区”等三类功能区。2012年,根据《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对县域主体功能区划赋予的新内涵、新要求,我县将原来的三大功能区进一步调整为“工业化促进地区”、“特色农业地区”和“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构建以“三区两园一走廊”(“三区”即三类主体功能区,“两园”即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云安县现代农业示范园,“一走廊”即国道324经济走廊)为主线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分工格局,致力构建“功能互补、错位竞争、有序竞合”的发展格局。
二是科学明晰功能定位。结合主体功能区划要求,明确各功能区“该发展什么、不该发展什么”,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分工格局。其中:“工业促进地区”(六都镇、石城镇、镇安镇)以石材水泥硫化工构成的循环经济、新型材料、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要特色,通过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云浮新港物流园、云安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石城石材生产基地等载体,以及镇安蚕桑、石城柑橘、腐竹等农业项目,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并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同时,把县城六都镇作为“云城–云安同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部分城市服务功能。“特色农业地区”(白石镇、南盛镇、前锋镇)通过南盛十万亩柑橘种植基地、南盛柑橘批发市场、前锋温氏养鸡基地、白石万亩西瓜基地、前锋仙人谷生态旅游区、南盛卧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建设与带动,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与农民收入。“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富林镇、高村镇)通过粮食生产基地、高村高产油茶示范基地、高村高脂松基地、富林畜牧养殖基地、云安商品林基地、富林云雾山漂流等项目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适当开发相结合,为全县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
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划分,形成了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分工格局,理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把各镇的发展重点放在“功能发挥、错位竞争、有序竞合”上来,使经济发展从恶性竞争向有序竞合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从“快”字当头向“好”字优先转变。2009年以来,“工业化促进地区”的园区经济以仅占全县1.09%的面积,创造出全县八成以上的财税总量。目前,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达65个,全部投产达标后可年创工业产值269.1亿元,年创税收入19.9亿元,园区经济已构筑起全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命脉,为其他功能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园区经济的集约节约发展,有效保护了耕地,促进了粮食生产。2009年以来,全县没有减少一分耕地,而且2010年水稻总产量比2008年增长10.9%。
2.推进“三化”同步,科学构建功能互补发展格局。
一是工业向园区化集中,为“三化”同步提供土地载体。把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与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统筹的手段科学安排三类功能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其中,通过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挖掘的办法,盘活城乡建设用地,向“工业化促进地区”的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云浮新港物流园、云安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石城石材生产基地提供有效的建设用地保障。同时,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推进中心镇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并科学规划好示范建设工作,为农民有序适度向城镇转移就业和居住提供空间。
二是土地向规模化集中,为“三化”同步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发挥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用,按照“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耕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解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条件,增强城镇集聚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拓宽城镇发展空间。
三是农民向社区化集中,为“三化”同步提升幸福指数。以“特色农业地区”、“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为试点先行地,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实施城乡居民的空间转移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转移,让更多的农民向城镇、社区转移落户,并通过实施“服务下乡”工程,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向村级延伸,让农民足不出村享受到社区化服务。
据统计,全县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办法,向“工业化促进地区”的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集中建设用地9430亩,从而使该园区于2012年成功创建为第一批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通过土地市场化流转的办法,使全县22.68万亩的农村土地向特色农业集中,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达52.78万亩;通过城乡居民空间转移和公共服务延伸转移的办法,使全县2.16万农村居民向中小城镇转移居住,其中转移居住且转移就业人数达1.78万人。
3.强化县域统筹,科学构建功能履职保障格局。
一是强化功能统筹,明晰履职重点。以县域主体功能区划为引领,以强化县级经济建设、镇级社会建设、村级社区建设为重点,按照不同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重点明晰镇村两级功能职责是“基本职责 主导职责”,做到“能干什么的人就干什么”。其中,镇级功能职责是“5 X”,“5”即是“社会维稳、农民增收、公共服务、政策宣传、基层建设”等基本职责;“X”即赋予各地不同的功能定位、职责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导职责;村级功能职责是“5 1”,“5”即“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组织建设”等基本职责;“1”即以年度中心工作为主导职责,包括需要村级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以及乡镇结合功能定位、职责要求和社会发展目标而交办村级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明晰各级功能职责,把镇村两级的履职重点转移到优化“三农”服务、均等基本公共服务上来,形成合理的功能履职格局。
二是强化财政统筹,保障功能运作,在镇级层面上,按照“保障基本、体现共享、注重激励”的原则,建立税收共享、财政保障机制。先后出台“项目招入地与所在地税收共享”、“资源地和项目地税收分成”、“园区税收增量共享”、“乡镇运作全额保障”、“低碳发展生态补偿”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财税激励机制,既保障了乡镇运作,又理顺了乡镇利益关系,更激励了乡镇履行功能职责的积极性。在村级层面上,建立村干部在职和退休保障体系。在职村干部工资由“基本补贴 绩效补贴 村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构成,基本补贴、绩效补贴由县财政统筹,一般村干部的基本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850元,村支书、主任每人每月900元,另加通讯费100元。2010年,全县投入村级保障运作经费达761万元。从2012年起,村级保障经费还从2011年每村每年1.56万元提高到3万元,主要用于保障村“两委”基本运作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群众在均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上得到幸福。同时,创新激励型的村干部退休养老保险政策,以“在职干得好,退休待遇高”为原则,把养老金发放标准从原来每月160元至340元提高到260元至458元,并把村干部在职年度考核获优秀的次数与养老金挂钩,按分段比例法计算增加附加养老金,使村“两委”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
三是强化考核统筹,转变履职导向。坚持把功能区划理念融入乡镇考评机制,建立“不以GDP大小论英雄、只以功能发挥好坏论成败”的政绩考核机制,设置共同指标和类别指标共60个,科学设置分值权重,以相同的指标内容、不同的指标权重,实行分类考核,把考评重点放在功能履职上来,体现权责一致,充分体现“功能发挥了、考核得分高”的特色和“科学性、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的特点,从根本上破除“唯GDP论”的政绩观念,营造了“重实绩、比贡献”的工作格局。
总之,县域主体功能区划的探索实践,转变了发展方式,促进了政府转型,取得了“强基础、增总 量、可持续、树形象”的成效。
2009年以来,全县各级围绕主体功能区划要求,明晰各自功能定位,以统筹的理念、改革的勇气、共建的方法,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两年来,全县没发生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治安案件,没发生群众越级进京到省到市集体上访、非正常上访事件。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16.3%,比2009年提升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3.92%,比2009年提升15%;财政综合增长率40.01%,比2009年提升37%,排全省第10位,比2009年提升46位。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计生、交通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均取得较好成绩。云安从全省年轻的县一跃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并获评“中国改革(2010)年度十大县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