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着力建设文化大县

家乡区县: 天水市秦安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切实加强。“十一五”以来,秦安县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挖掘整理并上报县政府正式公布了11类2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草编技艺进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秦安蜡花舞、壳子棍、制陶工艺、马尾编织技艺、扇鼓舞、彩绘泥塑、剪纸、皮影、唢呐9项进入天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秦安小曲和女娲祀祭仪式分别进入国家级第二、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启动了秦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了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对已进入市级保护名录的蜡花舞、壳子棍、扇鼓舞等7项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申报安治平、高志堂和郭莲香三人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并加强了非遗保护宣传力度,“十一五”期间,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60余次,展出图片600余幅,举办展示展演活动40余场,参加世界遗产日活动12次,很好地提高全民的非遗保护意识。

  “十二五”时期,秦安县将认真实施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和我县“11132”发展战略,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特色文化大县的目标任务,坚持“文化繁荣促发展”的方针,充分挖掘以伏羲、女娲、大地湾、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地域历史文化,弘扬和继承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工程,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文化人才队伍,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文化市场, 引导文化消费,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文化与经济共同繁荣,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化基础设施迈上了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农村文化场所建筑面积1.8万元平方米。争取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资金360万元,完成了郭嘉、莲花等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实现了“乡乡都有文化站”的目标。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投资837.5万元共建成农家书屋335个,占全县行政村的78%,总建筑面积6197.5平方米。在五营、陇城两乡镇实施了总投资30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县428个行政村实施了总投资183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工程。同时,完成了总投资220万元的宣传文化中心、文化馆和图书馆综合楼建设工程,恢复了中断近三十年的图书借阅、成人阅览业务,新增了少儿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

艺术创作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该县立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创排了秦安小曲剧《杀鸡宰鹅》、《村官浪漫曲》、《情系学子》、《莺莺拷红》、《生日》5个现代小戏。《杀鸡宰鹅》在甘肃省第二届红梅大获赛中获优秀剧目金奖和编剧三等奖,在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中荣获小型剧本二等奖。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县剧团创排的现代秦安小曲剧《草根》,在全省新创剧目调演中荣获二等奖。县剧团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秦腔大奖赛活动,先后有65人获得省、市的表彰奖励,《刹蚌》、《杀鸡宰鹅》等多部剧目受到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表彰。文化馆专业人员创作的《草原情》、《陇上人家》等一大批书画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市的表彰。先后有4名专业人员由中国文艺协会等单位授予“首届中国文艺金鹰奖”名家成就奖,省文联授予县文化馆“民间工艺美术奖组织奖”。2007年创编了县歌《我爱我的家》和迎宾曲《桃红大地湾》,进一步激发了全县人民热爱秦安,建设秦安的热情。

咖啡不飞(2014-10-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