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名人之张养浩

家乡区县: 历城区

张养浩(1270—1329),字希梦,号云庄,卒谥文忠。历城北园(现属天桥区)云庄(现名张公坟)人。自幼好学,且苦学有成。19岁时作《白云楼赋》,一鸣惊人,名满泉城,20岁被山东按察使焦遂荐为东平学政。后游学京师,曾献书平章政事不忽木,不忽木见其才十分惊奇,遂辟为礼部令史,后又荐入御史台。后授堂邑(在聊城西)县尹。堂邑县小,地瘠民贫,文化落后,迷信成风,滥修祠庙,求神拜佛。养浩下令毁境内淫祠30余处,还废止了“朔望参”的规定,即刑满释放之盗窃犯,每月初一和十五定期到县衙听教诲。张养浩以为百姓为盗乃饥寒所迫,既然已受惩治,再视为盗贼,于理不合,犯人们都十分感激,纷纷表示一定悔过自新。堂邑有李虎者,横行乡里,杀人越货,百姓怒不敢言,前任县尹亦不敢过问。张养浩将李虎等绳之以法,百姓拍手称快。在张养浩离任10年后,乡民们仍集资勒石颁其功德。
在以后的近30年的仕途中,他先后任丞相掾、监察御史、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任职期间为官清廉刚毅、敢于犯颜直谏。宋时朝政腐败,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国库亏空。至大三年(1310)他上《时政书》直言朝政十大弊端,其言词切直,为当道所不容,被贬为翰林侍制,后又被罗织罪名罢官归里。
至大四年(1311)正月,元武宗死,其弟继位,称仁宗。仁宗革武宗弊政,尊孔崇儒行“汉法”。诏张养浩返京为右司都事、礼部侍郎。后来张养浩升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仁宗在位10年,是张养浩在政治上有作为的10年,官职累进至参知政事。
在张氏50岁时,仁宗驾崩英宗继位。张养浩目睹权奸仍在君侧弄权,恐再受其害,遂以“父老归养”为托辞而归里。在济南北、标山侧,构云庄别业而居。在这里建亭筑屋,植树栽花、购置奇石,形成园林;望鹊华(山)感慨万千,歌清泺以述其志。登泰山、游龙洞,寄情山林。交新友、会亲朋,纵情诗酒。转眼过了八载,这期间朝廷曾6次召他进京为官,他皆不赴任,潜心著述。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赤地千里,饥民相食,朝廷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赴陕赈灾。为了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接到诏书他毅然以垂老之年就徵,行前散家财于乡里贫困百姓,决然就道。
沿途看到“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饿殍盈途不忍看”悲惨景象,就嘱地方官设法救生者、及时掩埋死者。一到任所西安,他立即采取各种措施,开仓赈济,散发库存钞锭办理平粜,劝谕奖励之出粟富民等,亲自督视各县赈务,昼夜操劳,致身心交瘁。他上任4个月,救活秦民百万,而张公却因劳染疾卒于任所。秦民得知,痛悼如失父母。卒后追封滨国公。百姓念其德政,于西安曲江池畔,修祠祭祀,以志纪念。归葬济南北郊云庄(后改张公坟)。
张养浩不仅是留名青史的廉吏,还以文学著称于世。他的著作除《归田类稿》28卷、《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1卷外,还有《云庄类稿》24卷、《三事忠告》4卷等,散曲小令160首、诗歌400余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他的散曲流畅清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在元代,张养浩诗、曲、词、散文俱佳,是名吏,亦是文学大家。

坏孩子(2014-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