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民俗

家乡区县: 张家口市沽源县

贴春联宣化人称作贴对子,也算是过年的一项民间活动。民间春联异彩纷呈,分上联、下联、横批。春联右为上、左为下,民间春联红纸黑字、大多贴在街门家门左右和门楣上,也有房内梁上,墙上诸如“抬头见喜";贴在米仓上的有“五谷丰登",贴在猪圈上的有“猪羊满圈"之类。贴春联风俗至今仍在延续,但时代的不同,春联的内容也大不一样,封建迷信逐渐被剔除,新的健康的吉祥春联深受广大城乡百姓青睐。

贴福字、贴春字也是宣化人过春节的一种民俗,“福”和“春”要倒过来贴,意为春到福到。春和福有的是画,有的是字,有的是剪纸,有的还有吉祥的图案。

蒸馒头、蒸豆包、蒸包子、蒸枣糕,杀猪、羊、宰鸡鹅这是大户人家要准备的,人手不够要雇人的。

要准备过年的食物还有糕点、白酒、肉、香肠,零星食物有块糖、麻糖、葵花子、黑瓜子、白瓜子、榛子等。

大人们还要为孩子准备新衣、新帽、新鞋袜、大小鞭炮、烟花、灯笼、压岁钱。

年三十晚上,有的孩子早早就换上了新衣。“月穷岁尽之日”习惯是称除夕夜。老宣化人回忆过去是十分有趣的,大人们将祖宗神位从屋内请到供桌上,天一黑下来,万炮齐鸣,供菜、水果、酒,长鞭挂在房檐的钉子上,燃上香、祭酒,在一个盘中点燃银元宝(纸)、纸钱,向祖先鞠躬祭拜,等金箔燃完之后,吃年夜饭,喝黄酒、吃奶皮子(内蒙古产),吃罢年夜饭,梳妆好,给父母拜年,父母要给压岁钱,然后开始接神,什么神,名曰:喜神。接神时除摆放供品,还在放鞭炮。五更里垒旺火,在院子里,或草或树枝,让火着得旺旺的,表示今后的日子像这火一样旺盛。

初一早晨,有小童会在家门口喊:“送财神爷来了。"于是花几个钱“请”财神爷进家。

压岁钱,源于驱邪求祥。因小孩能力差,怕邪气侵袭用钱抵挡化凶为吉,有些地方是吃完年夜饭,长辈逐一发压岁钱,宣化是初一早晨喝早茶之前,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问完好之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或红包送给晚辈。旧时还有父母将压岁钱放在孩子枕下,孩子醒来之后,狂喜一阵。孩子们到了大一些就不给压岁钱了。

用早餐。早餐实际上是早茶,摆满桌子的花生、瓜子、干果、糕点,每一杯茶,放上红糖、白糖。这顿早茶在太阳没升起来就吃了,因为一会就有外边孩子来拜年了。再过一会儿,大人们之间晚辈要给长辈来拜年,大多见面作揖,再随称呼问“过年好"。长辈回敬:“好,好,大家都好”。

放鞭炮,不管穷富都要放。有钱人家买得多,买好的,没钱人家买点小鞭或“二踢脚”,放鞭炮从年三十的晚上就开始放,到子时放炮掀起高潮大人小孩都放,然后是清晨,天一亮,谁家放的早就是起得早或是熬年根本就没睡,吃早餐前要放鞭炮,再就是初五早晨来放炮,曰:震穷土,放炮高潮过去。

吃饺子。不管穷富初一吃饺子在宣化约定俗成。宣化老人管饺子也叫“扁食”,饺子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捏饺子,有的是挤饺子,饺子皮的变化在边上,捏时饺子边有各种各样的花边,饺子的馅也多种多样,有羊肉、有猪肉、有牛肉,宣化汉民多以吃猪肉白菜馅,羊肉胡萝卜馅,有钱人家有吃三鲜馅的,吃素的是鸡蛋馅。旧社会使用制钱币,洗净一个制钱,放进饺子馅中,包好混合起来,煮进锅里。老人们会告诉你开锅煮馅,盖锅煮的是皮,饺子不能煮破。吃饺子时,谁吃到了“钱"谁有福。吃饺子初一上午吃,后晌就随便了,馏炸糕、捞饭、馏豆包、包子。但是到初五这天,前面说过要过“破五",这一天的上午饭要吃饺子,年饭就算告一段落。

过年有互请习俗。从三十到初一是儿媳都到婆家,有几个儿子几房儿媳孙子、孙女都在婆家过初一,初二是请女婿,有几个闺女、女婿外孙子、外孙女都集中在老丈人家,吃饭喝酒、打牌、戏嬉,直到晚饭后,闺女、女婿各回各家,老丈人家不留宿。初三、初四是兄弟之间,姐弟之间,姨叔舅之间的互请,如果初五前安排不完,有可能互请要延续。

破五,正月初五,宣化人叫“过破五"这一天也叫“五穷日"清晨要从炕席下扫出炕土少许,用簸箕送出门外,倒后放爆竹,以示送穷土,破五这天要吃饺子,这一天不会亲友,也不到亲友家去吃饭。

一生一世(2014-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