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丹阳的美食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阳市

我国的烹调技艺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素以选料讲究、制作精湛、品种丰富著名于世,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在饮食文化上也形成了不同的风味特色,负有盛名的有江苏菜、广东菜、山东菜、四川菜等八大菜系。我们丹阳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是座具有六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交通便捷,名胜古迹甚多,文化积淀丰厚,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历史上丹阳以江苏淮扬菜为主,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四季有别,适应面广。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我市餐饮行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一座座新建的高雅豪华酒楼、宾馆到处林立,各种特色餐饮店、全国连锁店遍及大街小巷,不仅丰富了人民生活,繁荣了市场,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丹阳经过几代名厨的不懈努力,不但增产了一大批烹饪新秀,相继引进和拓展了杭帮菜、上海菜等等,同时创造出一批富有地方风味特色的名菜,诸如高庄细杂烩、塘鳢炒索粉、冰糖扒蹄,一刀不斩狮子头是在丹阳地区负盛名的“四大名菜”。还有夏令的鳝丝汤,冬季的蟹黄汤包、丹阳肴肉、干切牛内,延陵的鸭姣、后巷的羊肉等等一些地方特色菜肴,在民间广泛流传,深受食客喜爱。进一步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膳食结构起了明显的变化,饮食讲究清淡可口,营养卫生。如果我们的思想概念仍然停留在以往“四大名菜”重油、重色的烹调技术方式上,就会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脉搏,因此,必须在继承创新,在创新中求优。而今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各店烹饪高手云集,菜肴品种千姿百态,为了弘扬丹阳传统饮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菜肴品种,更好地为中外宾客服务,为繁荣丹阳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2007年12月份,丹阳市餐饮行业协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金丹阳黄酒杯”丹阳名菜、特色菜评比活动,有25个单位,选送41名选手,特作62道菜肴参赛。经过南京、镇江、扬州、常州和我市相关专家点评,消费者代表认可,评选出近三十道特色菜。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专家评委及餐饮行业协会认真研究,筛选,隆重推出具有浓厚乡土特色风味,深受群众喜爱的12道地方名菜。这一举措,开创了丹阳餐饮行业历史上具有完整地方名菜食谱的先河。这对于挖掘整理丹阳传统饮食文化,提高烹饪技术含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贤桥五香干切牛肉

丹阳曾是全国六大牛市之一。过去每逢“牛六”,四乡八镇的农民和周边市甚至远在安徽、河南、浙江的牛客人都云集在南门城外牛市场,对耕牛、菜牛、小牛进行买卖交易,牛市旺,人气足,为牛肉馆的经营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保证。旧时,在县城较有名气的干切牛肉店家,有贤桥东门大街上的世界牛肉馆和在灯笼巷口,同泰福杂货店门口经营的戈姓老师傅的摊主点,他们制作销售的干切牛肉别有风味,香气扑鼻,酥烂爽口,堪称一绝。由于时代的变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民路上回民饭店仍继承制作这一具有传统特色地方风味的干切损失牛肉,九十年代因新民路大街拓宽改造,回民饭店拆除,后起的有生产资料公司所属的贤桥牛肉店制作经营这一特色品种。

丹阳肴肉

丹阳肴肉历史上曾有一段神奇美妙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老妻在县城开了一家小酒店,大年三十夜,妻子在街上买回一包做鞭炮用的土硝,由于春节前家务事情比较忙,便随手把一小包土硝放在桌子上,此时丈夫正在腌制猪蹄,盐不够了,误把这一小包土硝当成盐抹在猪蹄上,几天后夫妻俩发现用土硝腌制的猪蹄颜色发红,肉质又板扎,煮熟了以后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此时,引来一位倒骑毛驴的老人,闻香下驴进店品尝,他一杯香茶,一盘肴肉,不用其它主食,一会儿把一大盘肴肉吃得精光,并赞不绝口,连夸此肉炒哉!这位老人就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从此,这家小酒店生意兴隆,名气大增。所以用硝腌制的肴肉一直相传至今。丹阳肴肉与镇江的水晶肴蹄不同,各具特色。贤桥金鸡饭店的肴肉久负盛名。改革开放后给餐饮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立了亭亭食品有限公司,制作了丹阳亭亭肴肉,在广大消费者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将丹阳肴肉提升了一人档次,被列为丹阳地方名菜之一。

齐梁帝里粽香蹄

齐梁帝里粽香蹿是一道创新特色菜。因丹阳这块富有灵气的风水宝地,历史上是齐梁两代帝王的桑梓故里,孕育了丰富多彩,影响深远的“齐梁文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新一代厨师们在继承发扬传统名菜的基础上,结合丹阳实际,认真研究,开拓创新,制作出一批富有新意的特色菜肴,深化了饮食文化的内涵,齐梁帝里粽香蹄就是新品中出类拔萃的一例。

延陵东进鸭姣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丹阳境内连续几餐吃了不耐饿的大麦粥,去九里拜谒延陵季子庙,到了延陵已经饥肠辘辘,地方官吏一时也不知道拿什么给他吃。正在此时,随风飘来一股股香味,乾隆皇帝闻到这股香味后,食欲更旺,便吩咐左右,顺着香味去看看,烧的什么东西。随行官吏急急忙忙跑进路边村庄一户人家,只见一位叫啊姣的姑娘正在用蒸笼蒸鸭汤,因为她父亲生病,蒸鸭汤给父亲补养身体。阿姣姑娘很善良,听说皇上来了,便盛了一碗鸭汤送给皇上。乾隆皇帝一闻,香味扑鼻,一看油面腊黄,一尝味美可口,龙颜大悦,问道:这是什么汤?地方官吏结结巴巴地说:“阿姣,阿姣”姑娘做的鸭汤,乾隆皇帝也没听清楚,就说:“鸭姣好,鸭姣好!”从此,鸭姣就在延陵一带盛行,成为延陵地方的特色名菜。

pei19950016818(2014-10-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