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特产

家乡区县: 天水市秦安县

在秦安王尹乡的任何一个村落,会看到:村舍前及打麦场、草坪上,女人们一堆堆一簇簇,盘坐在清凉的草座垫上一面乘凉、聊天,一面乘兴编织的情景。农家的热炕头上,大妈大婶们围坐一炕,一边拉着家长,一边让秸秆在她们灵巧的手中飞舞着。不知不觉中,一箩筐形似山核桃的草编香包或是杯垫完成了,有那手巧的,一天能编出一套果盒。

秦安的小麦和玉米种植极广,有取之不尽的原料来源,因此秦安的草编工艺也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的篮纹陶器中。后经历代发展,形成了以精致轻巧、美观高雅、式样新颖、柔软挺括为特点的传统工艺品。草编是秦安人的传统家庭副业,积累了丰富的编织经验。艺人们选料精细,所用麦秸必须色泽清白光亮,粗细均匀挺直,外皮薄而坚韧,草芯饱满又富有弹性,拉力大且不易发脆;玉米皮则必须是中间细嫩、清白的软皮,不许有半点霉点。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选料、清洗、一次蒸白、染色、编织、成形、二次蒸白、整理、分级、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多数从事编织的妇女是同草编打过二三十年交道的老手,论编织熟练程度,可以说闭着眼睛也会做了,然而她们依然全神贯注,认真编织,一丝也不敢马虎。她们对这门看起来简单、实际有许多学问的手艺,并不感到单调和枯燥,因为这是她们热爱的绝活。

据说早在明朝后期,秦安一带就盛行马尾编织工艺,精制各种内装香草的荷包,让小孩佩戴,特别是每年端午节制荷包纪念屈原。那时的作品大都是荷包、小瓶(仿大地湾出土陶瓶形状),还有蝴蝶、核桃、十二生肖等20多种。1974年,由国家拨款扶持,秦安很快发展了编织人员并成立了工艺编织厂,派技工分头下乡辅导,以提高编织技术。在秦安盛行草编的王尹乡等一些村庄,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是编织能手。她们在家务之余从事编织,一不用模具,二不用量具,全凭一双巧手,用麦秸和玉米皮编织出各种实用工艺品。

秦安草编工艺品有桌垫、椅垫、座垫、茶垫、沙发垫、手提篮、食品盒、果盒、提桶、茶盘、套盒等,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顾客的喜爱。手提篮,多用于装饰和野外游玩,它精致轻巧,美观高雅,式样新颖,携带方便。一些外国朋友避暑旅行、进行宗教活动,都习惯于带上甘肃手提篮。日本朋友对甘肃草座垫更有特殊的爱好和感情。他们将草座垫铺饰在客厅里,作“塌塌米”面席。他们普遍反映:甘肃草座垫细致紧密、柔软挺括、图案优美、色彩绚丽、作工考究,既实用又美观。澳大利亚朋友还喜欢用黄绿、白红、紫蓝等颜色配织的甘肃草编果盒盛佳果招待客人。

听雨(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