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星和她的发现者

家乡区县: 周口市鹿邑县

     “鹿邑星”即小行星4776,是美国哈佛大学在1975年11月3日发现的主带小行星。之所以是命名鹿邑星,是因河南省鹿邑是道教学派的始祖老子的家乡,而且也是哈佛大学的美籍华裔天文学家、长期进行小行星研究工作的邵正元的家乡,鹿邑也是邵正元儿子的名字。

    1928年,邵正元出生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关镇一个普通居民家中。1948年,邵正元随国民党赴台湾。1953年8月,邵正元从台湾大学毕业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并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邵正元留校任教,一直在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从事天文观测和研究,直至退休。

     几十年来,作为从豫东平原走出去的美籍华人、天文学家,邵正元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曾多次被邀请回国讲学,足迹遍及上海、南京、北京、昆明等地的科学院校和天文台。他无私捐赠给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多种天文设备及观测仪器,向中国科学院捐赠各类书籍25000多册,为此中国科学院特向其鹿邑老家发来感谢信。

     邵正元一生从事天体物理和行星天文学,在行星研究和观测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一生中共发现7颗小行星,为永远纪念生养他的故土鹿邑县,他将其中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第4776号)命名为“鹿邑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表彰邵正元在研究和观测流星、小行星、彗星方面的杰出贡献,将第1881号小行星命名为“邵正元星”。

     邵正元曾多次回到鹿邑,受到家乡人民和各界人士的热情欢迎。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邵正元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正在逐渐迈入法制社会,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情景令人振奋,愿国内的每一位同胞都竭尽全力为国家作出贡献,振兴中华”。

 

张孟(2014-10-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