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扶风——功夫锅盔

家乡区县: 宝鸡市扶风县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陕西十大怪中,又有四大怪将美食,锅盔最为突出,尤其是扶风功夫锅盔,它是陕西名吃中的一道最闪亮的风景线。

    扶风功夫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文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做兵士的军粮,在西府周原一带,至今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文王锅盔”。锅盔,到了秦代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据说,三国时期,著名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之计,其灵感就来源于秦军的锅盔吃箭。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突出贡献。
    扶风功夫锅盔“重40余斤,用麦草烘烧八小时”而成。可见费了不少功夫。直径大约60厘米、厚度在9到12厘米之间,金黄颜色格外诱人。为什么要叫“功夫锅盔”,是因为和面很费力、烙制很费时,耗时费力所下的功夫太大的缘故。功夫锅盔内熟外黄,麦香纯正,油香隽永,咬一口满嘴清香,嚼一阵满嘴生津,堪称民间食物中的一大美味!

    直到今天,人们还沿用着这样一些习俗。游子离家,必有高堂老母、贤惠妻子烙制锅盔,在殷殷的叮嘱后,“锅盔”是关切,也是牵挂……,路上吃好啊,吃完就回家。或者,每逢乔迁新居,或喜得贵子,亲朋好友都要送上一个锅盔,以表美好的祝福。

 

冯琼(2014-10-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