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剧《知青》引发几代人关于“知青”的时代记忆。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张德江,都曾经历过令人难忘的知青生涯。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张德江,都曾经历过令人难忘的知青生涯。
1975年秋天,习近平被推荐读清华大学,这时他已经在梁家河干了将近7年时间。由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历练成一位业绩突出的村支书,梁家河的老少社员,甚至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
听说习近平要回北京上学了,队里家家户户都要请他吃饭。当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没上山干活,他们排了很长的队送习支书,足足送了十多里。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60华里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
第二天,他们一同到照相馆照了纪念照——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钱。习近平要付钱,大伙儿不让,最后你三角他五角凑够了这些钱。
习近平和乡亲们的这张合影,至今还留在梁家河村的好多村民家里,吕侯生就是其中一个。图为在送习近平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和习近平的合影(前排中为习近平)。
习近平难忘知青生活 “曾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习近平插队梁家河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基建队劳动。基建队的主要任务是打坝淤地。梁家河村村民梁新荣那时只有十多岁,今天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时,还是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
“爱看书”、“好学”,是梁家河村人对习近平的又一评价。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石春阳说。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与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陜西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完代表的发言后,习近平激动地说:“我是在延安入的党,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贺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诗里所描绘的:我曾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我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能去陜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人民学习,向陜西的各级干部学习。”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hellotongtonghao
我的微博主页 http://blog.sina.com.cn/u/190803010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