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草编文化

家乡区县: 天水市秦安县

秦安麦秆编织加工主要流行分布在清水河流域的莲花镇、陇城镇和南小河流域的王尹乡等地的几十个村庄,散见于各个乡镇的农村住户人家,涉及面十分广泛。到了清代,草帽、竹席、篓筐、麦秆折做的蚂蚱笼、鸟笼等齐集上市,多为新疆、青海、宁夏等地的商贾收购转销,这一时期可谓是秦安工艺草编业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造型的美观大方,玲珑剔透的精工编制赢得了外地客商和当地客商们的一致好评,为后来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和宝贵的借鉴。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元化结构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单一的草编生产在商品的大潮中受到冲击,处于低谷发展阶段,关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制作时费工费时;2、原材料供应不足;3、原有从业人员改行,如2002年县工艺草编厂由于改企转换,就停止了草编生产;4、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乡镇农村大多数联产承包大面积种植利润高、收效快的果园以及蔬菜大棚的产生,从而使麦秆编的原材料缺少。
但仍然有些乡下农户家庭对草编的生产并没有停止,许多的农家妇女利用农闲时节,茶余饭后搞草编,给家庭经济增了效益。由王尹乡村民郭香莲主创的麦秆编手工艺品中有了十二生肖、绣球、小提篮、葫芦、鹦鹉伞等三十多个品种。接着县草编工艺厂生产的茶垫、 坐垫、 靠背、 提篮、草帽等一投向市场,行情就一路看好,不但在当地和相邻的各个县区畅销,且由国家外贸部门搭桥远销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这种销售渠道的远辐射比过去清代鼎盛期跨越式发展了好几十倍,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1]
21世纪初,随着草编工艺品销售市场的逐渐扩大,秦安县在原工艺编织厂的基础上成立了草编工艺品联营公司,并成立了创新小组。新花样,新工艺、新编法、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畅销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换取外汇40多万美元,是天水市出口的拳头商品之一。[2]到2011年,王尹乡草编产业已经涉及全乡14个村、2620户、3800多人,草编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年总收入570多万元,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听雨(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