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政区划
西流河镇
西流河镇
镇政府驻西流河,人口97501人,面积195.74平方千米。位于仙桃市东部,距市区27千米。北靠汉江分洪道,面邻杜窑乡,东接武汉市蔡甸区,西邻下查埠镇。辖2个居委会、64个村委会:西流河居委会、下查埠居委会、中心村、白衣庵村、邬家脑村、义礼村、姚潭村、茭排村、许家村、芦白村、塘湾村、金桥村、周滩村、华严阁村、赵河村、下查埠村、竹旺沟村、八潭村、王场村、六号村、仁盛岭村、杜窑村、华湾村、柳沟村、北口村、堤口村、小埫村、车路村、西南村、何南村、何帮村、型潭村、下新河村、南港村、熊家台村、新垸村、王脑湖(农科)村、公明村、鸭网岭村、太力村、高桥村、丰子垸村、沈家嘴村、蔡杨村、神潭湖村、土坑村、竹林村、鄢家沟村、合丰村、西沟村、挖口村、曙光村、小河村、范家湾村、何家口村、夹洲村、许中村、倒口村、三角嘴村、炒米湾村、狗尾湖村、郑李村、园林村、晏台村、永善村、壕埠村。
因长江水位上涨,此河的水由东向西倒流,故称西流河。1958年建西流河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西流河区,1987年撤区设西流河镇。2001年下查埠镇、杜窑乡并入西流河镇。
2 历史文化
西流河镇
西流河镇
早于明万历年间,此地即有行政建制。经七百多年涵聚积淀,西流河已成人杰地灵,英才荟萃,名播遐迩的文明古镇。明朝元勋胡廷瑞从这里攀上相位,“丞相台”至今垒然于斯;中山舰舰长李之龙从这里踏上征尘,“之龙故里”历来受人景仰;张秀龙、何济林两位开国将领从这里驰骋疆场;何承阳、何旺林两位新一代将军从这里投笔从戎;鲁贵成、张延年两位大使从这里登上外交舞台;李小双、李大双两位奥运冠军从这里攀上体坛巅峰。“一镇四将军,十里两大使,一门双冠军”,成为西流河人民的骄傲和方园百里的美谈。其余历史名人,饱学才子,实业巨贾,仁人志士,社会精英,不胜枚举,从这里考出去的大学生就达2700多人,考取的研究生达300多名。“河水西注,其地必灵”。西流河的文明进程,有力地印证了这一古语。在中国革命历程中,西流河作为革命老区,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川阳县苏维埃政府、沔阳县苏维埃政府,曾同时分驻境内柳沟、王场一带;抗战中“胡家台大捷”的战场,就在今苟美湖村,中央电视台曾为此制作过专题片。
3.特色农产
西流河镇
努力试行坑塘养鳅 2008年,全镇以白衣庵、华严阁两村为中心设立泥鳅专养示范户共6户,养殖面积20亩,通过示范带动其它村的养殖。大小坑塘都可养殖泥鳅,示范的农户一般亩产可达3000斤——4000斤,亩产值可达3万元——4万元,亩纯利可达2万元——3万元。2009年该镇将有较大面积的发展,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力争把产量、产值、效益发挥到最好的程度,真正成为水产养殖的一张王牌。 积极推广稻田养虾 2007年,永善村会计沈显贵托人从北京购回龙虾养殖技术光盘,2008年已投苗700斤,发展龙虾专养面积8.5亩。开支1万多元左右,毛收入3.15万元,亩平纯收入2529元。龙虾养殖的成功事例已传遍全镇,不少村的农户纷纷到永善村看现场、学技术,要发展养虾。已有何帮、南港、芦白、中心、白衣庵、义礼、姚坛、邬垴、堤口、北口、六号、柳沟、晏台等18个村,预订了虾苗,准备了坑塘、稻田,决心大干一场。
西流河镇
西流河镇
大力发展桂鱼养殖 2005年,该镇西沟村党支部书记艾道明,率先从广东省南海县引进桂鱼种苗、鲮鱼水花、寸片,发展养殖桂鱼10.5亩,其中配套铒料池2口15亩,当年创收入20.8万元,支出7.2万元,纯收入13.6万元,亩平均收入5350元。在艾道明饲养桂鱼的带动下,2008年养殖以西沟村已有34户饲养了桂鱼。2008年,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桂鱼养殖以西沟村、西沟鱼场为核心,养殖区域已辐射到周边太力、新垸、许中、夹洲、挖口、合丰、竹林、鄢沟、新河等12个村,专养、套养面积600亩。 全面普及网箱养鳝 2005年,白衣庵村大力发展网箱养鳝,纯收入150万元,人均增收640元。2006年,全村共发展网箱25000多名,鳝农200多户,其中养殖规模在200口以上的达60户。全镇以白衣庵村为轴心和发展重点,辐射周边中心村、金桥村、乌垴村、义礼村、姚坛村、新胜垸渔场、芦白等18个村。全镇已发展养殖面积3200亩,养殖户940户,其中养殖规模在200口以上的达125户,网箱61000口,年创产值4880万元,预计鳝农年人均收入可增长400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