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社火,俗称鼓狮。相传起源于唐朝,1000多年来不断发展、变化、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火自由发展,得到各级组织的重视。几乎村村闹社火,人人看社火。秦安社火形式有:秦腔、蜡花舞、戏鳌、打虎、旱船、狮子、马社火、高跷、高台、羊皮鼓、陈姑赶船、龙灯、大头娃娃、推车、海巴儿、亭子、吊庄务农、纸驴、卖篦子、卖水、施不全上任、天官赐福、刘海撒金钱等近30余种,机关单位有各式各样的彩车。一些地方有固定的“开集日鼓狮会”,如莲花、陇城及县城的“正月十五”,中山的“正月十二”等。社火演出,多利用小戏曲,小演唱、曲艺,舞蹈等宣传社会变迁,时代风貌,反映风俗人情。其中蜡花舞、戏鳌、打虎1957年参加北京全国民间艺人第二届观摩会演,获全国二等奖,随后又应邀参加拍摄了电影《万紫千红》(上集),羊皮鼓曾参加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表演及《麦积烟雨》、《筏子客》等电视电影的拍摄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秦安县城都会处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潮涌动。每年来自兴国镇、五营、陇城、莲花、叶堡、安伏等乡镇和有关部门的60多个社火表演队会汇聚在行政中心广场,精彩的节目,吸引了众多观众,市民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幸福、欢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社火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逐一上场表演,舞龙、舞狮、锣鼓、秧歌,大头娃娃、划旱船、踩高跷等多种表演方式纷纷亮相。兴国镇社火队的威风凛凛的雄狮时而翻滚腾跃,摇头摆尾,时而腾空跃起,时而如童戏珠,劲舞狂欢,尽显一派王者风范;王尹乡社火队的高跷表演者们将古装人物演绎的惟妙惟肖,引来掌声四起,笑语飞扬;千户乡社火队的二条舞龙在领头龙珠的引领下,时而上下腾飞,时而翻江倒海,给节日的秦安县城增添了无比喜庆。届时,数万名乡亲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全县社火汇演。县四大组织领导都会在观礼台就座观看演出。代表队每年沿成纪大道出发,沿主街道一路舞来,拿出各乡镇和秦安特色的绝活“闹腾”一番,有的是金虎闹春,雄狮舞动,有的是古装高台祈福助兴等等,一个“绝活”颂扬一个主题,一次演出寄托着一个热切的期盼,在演出中受到全县广大群众的好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