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七星关区,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处,素有“鸡鸣三省”、“一步跨三省”之称,是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拥有优秀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贵州省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发源地在这里, “鸡鸣三省”会议会址在这里,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省级抗日武装在这里……
77年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间,红二、六军团到达黔西北的毕节地区,与七星关区人民建立了鱼水深情,血肉般联系,以其光辉的业绩,谱写了威武雄壮的诗篇,留下了永远的记忆。城区红色“三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和“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 ,见证了那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高扬光辉的旗帜……
上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百花路,始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原系德国罗马公教(天主教)徒在毕节传教的教堂,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礼拜堂居中,其它建筑布于四周。它是全国少有、贵州唯一的省级苏维埃革命政权。
1936年1月,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进入贵州,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2月3日渡过鸭池河天险进占黔西,2月6日进占大定(今大方县),2月7日在任弼时同志的主持下,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任弼时和代主席陈希云发表讲话,阐述共产党、红军、革命委员会的宗旨、职责、任务。为有利打击敌人,2月1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到毕节市百花山福音堂办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施政活动,最大限度地打击和瓦解了反革命势力,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的前方作战,巩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
下馆——“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位于中山路,几棵梧桐树遮掩着一处幽静的院落,建于民国五年,原为安息会,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962.5平方米,由正厅、两厢组成,为歇山式木结构建筑。幽幽院落,青石地板,各种盆景点缀其间,茂盛的绿意和红色的廊柱、门窗交相辉映,青瓦飞檐,古朴肃静,连接着久远的时空……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市七星关区,创建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红六军团政治部就设于七星关城区中山路原安息会会址内,政治部主任夏曦和政治委员王震等领导同志在此办公。同时大力宣传红军是为“干人”打天下的队伍,积极开展“扩红”工作。此间,七星关区30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程中“扩红”成绩最为辉煌的阶段。
第三馆——“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位于和平路,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系二重檐悬山式青瓦屋面楼房,底层三面设廊,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是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园先生的住宅,也是司令部驻地。
在这里,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了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