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司马光(1O19――1086),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宝元元年(1O38)进土,世称涑水先生,宋哲宗时名相,谥温国公。宝元进士,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由他主持修纂的《资治通鉴》,以编年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末一千八百年的通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而且史料考证翔实,文辞通畅。千余年来,为历代史家所称道。司马光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民间传说的“小儿击瓮”的故事,就是说他的事,传说司马光小时候曾和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个孩子失足掉进水瓮中,其他的孩子吓得逃走,而司马光却用石头把瓮击破,水流出来,孩子才得救。
司马光是我佩服的大文学家,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撰出了大部头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在历史上,几乎是和司马迁的史记齐名的。所以到运城,一定要去司马光的老家,夏县的鸣条岗拜谒一下,司马温公祠。最早知道司马光,就是他搬起石头砸缸救小孩的故事,所以说他从小就机智勇敢聪明。天气不错,我们从运城出发,去了夏县,游玩司马光墓。因为是节假日,所以人还是挺多的,看来大家不光喜欢看皇帝墓,对文人墓也很喜欢。红色的大门,就和白马寺山门差不多。走进去,有碑亭,高高的碑楼,当然主要看的还是坟地。到底是文人的坟墓,小了许多,那么大一点土包,上面盖满了草,难道春秋两季无人祭扫吗?坟包前面几个石兽,在那里静静地卧着,他们的温顺,以及数量,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和皇帝比起来,这里真是大巫见小巫了。碑额上四个字,忠靖萃德四个字,是宋哲宗题写的。碑文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写的。怎么说呢,司马温公祠还是值得一看的,其实比他的墓更值得一看的,就是他的书,那才是他活的东西。从运城到夏县,然后从夏县搭出租车,就到了鸣条岗的司马温公祠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