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历史是一本书,那么从这本书中,我们不难读懂那个特定时期的曲直是非。那些创造历史的先贤先烈,如一座座顶天立地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楷模。
平潭的历史扉页里,有过很多的精英人士,包括军界楷模、文人墨客。但是和他们有关的历史遗存却少之又少,照片更是寥寥无几。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大庆将至。在这样的日子里,身为平潭儿女的我们,也应该要缅怀起那些在古老的岁月和烽火连天的日子,闪烁在平潭的名人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几位故去的平潭名人。
【林杨——为民请命,忠肝义胆】
林杨(1345-1419年),字仪中,福州海坛镇山门村(今平潭县流水镇山门前村)人。 明洪武初,倭寇常犯中国沿海,抢劫商船,掠杀居民,闽、浙、粤3省沿海岛民受害尤烈。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下令3省沿海岛民迁徙内地。福州指挥使李彝奉命至海坛视察,百姓纷纷要求免迁。彝乘机敲诈,索贿无厌,激起民愤,布衣林杨率众逐彝。彝怀恨在心,以“海坛远离内陆,距琉球仅一日航程”为由,奏请徙民。于是朝廷下诏,勒令3天之内全岛居民内迁。人迁业废,百姓苦不堪言,可原有的田赋各税仍照旧额征收。“生者代死者之纳,存者代亡者之偿”,内迁户反对交纳这种极不合理的“虚税”。因不堪重负,卖儿鬻女、赴水投环者,不计其数。林杨愤慨万分,写就《奏蠲虚税疏》,并千里迢迢,上京告御状。守臣接疏不报,反以抗税大罪将林杨投入牢狱。系狱18年,林杨受尽苦楚。出狱后方知母逝弟亡,自己也瘦得形销骨立。有人可怜他,要举荐他做官,他断然辞谢。回乡数年后病逝,终年74岁。宣德元年(1426年),朝廷终于复勘准奏,诏闽、浙、粤3省民移产虚的赋税一律豁免。
林杨一疏,利及三省,广大内迁户欣喜若狂,无不称颂林杨为民请命的义胆侠肠。明工部侍郎董应举称:“片疏霁天威,言泽遍三省。”为纪念林杨,乡民立“韦布回天坊”一座,并以乡贤祀之。
【江继芸——民族英雄,万古流芳】
江继芸(1788—1841),字源选,号香山,原海坛候均区(今平潭县潭城镇)人。他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将领。祖父江全韬,任福建水师提标参将。父江其祥,儒生。江继芸从小就爱习武艺,长大后便加入了清军水师。嘉庆十三年(1808年),江继芸随海坛镇总兵孙大刚出洋征剿立功,获朝廷颁奖,升外委,后升海坛千总。道光六年(1826年),适逢台湾张丙之乱,他战枋树窝、小鸡笼,以擒贼功擢守备,得以累计升迁为台湾副将。
道光八年(1828年)十一月初九,为了褒奖江继芸的英勇善战、屡建战功,道光皇帝颁布了一道白绫圣旨给他;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十,道光皇帝于一日之内颁布了三道黄绫给他的祖父母、父母及妻室,对其祖父母、父母教子有方表达敬佩之意,对其妻室也表达了感激之情。
【詹功显——一心为国,鞠躬尽瘁】
詹功显,候均区五福境(今福建平潭县潭城镇)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生。祖父元官,任福建台湾澎湖协把总。父殿擢,因屡立战功,升任浙江镇海营参将,后授温州镇总兵官。功显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武艺,熟读诗书,兴趣广泛,且聪慧非凡。
嘉庆元年(1796年),功显在海坛加入清军水师,充任营弁。此后,随水师提督李长庚、王得禄和海坛镇总兵孙大刚出洋征剿蔡牵等海匪,因战功,升任海坛镇左营把总,后擢福建水师提标中营右哨千总。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为澎湖协水师副将,为澎湖地区最高军事武官。越年,奉旨由澎湖协副将简放金门镇。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二月,功显升任浙江水陆提督,驻防宁波。驻镇三载,海防不弛,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且为官清正,享有盛誉。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告老还乡。离任后,宁波百姓沿其归途建条石道,取名“海坛道”,以示纪念。
功显回海坛后,重视教育,倡捐重建兴文书院,以振文风。咸丰四年(1854年),功显病故,享年82岁。乡人为其祀乡贤祠。
【李健颐——一代名医,流芳百世】
李健颐(1891~1967年),原名孝仁,号梦仙。祖籍晋江县池店乡。小时随家迁居平潭县。民国19年(1930年)定居涵江楼下(今涵西街道办事处楼下居委会)。
健颐之父精于医术。他从小受其启蒙,勤读中医书籍,随父诊病。后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校,奠定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民国5年,健颐在平潭县城广德春药店任坐堂医生。民国18年任平潭县医学会理事长。翌年定居涵江后,任前街双福寿药房坐堂医生。民国37年开设徐庆堂诊所,创制“百灵丹”、“万应散”,药效显著。
1956年,他参加组建福建省中医学院及中医研究所。历任省中医学院院务委员、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省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主任、省人民医院内科、肿瘤科主任、《福建省中医药杂志》编辑室主任等职。中医学专著还有《黄帝内经知要浅注》、《四诊概要》、《汉药便览》、《临症医案笔记》、《病例论文汇集》等10多部。台湾《皇汉医学》曾刊登其作品。健颐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一批确认为名老中医。1963年,提为卫技三级工资。1964年任政协省三届委员会委员。1967年逝世,终年76岁。
【刘尧宸——东征名将,北伐功臣】
刘尧宸(1894~1926) 生于清光绪二十年,早年就读于仓前山培元书院。清宣统三年(1911年)初,加入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福州组织青年响应起义。此后,又先后入陆军小学、清河预备军官学校学习。民国6年(1917年)秋,考入保定学校第七期,编在骑兵科第三连。
民国13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尧宸被任命为军事教官。同年12月,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成立,刘任第二营营长。翌年2月,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6月,参加平定刘杨叛乱。7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10月13日,在攻打陈炯明老巢惠州的战斗中,第四团担任主攻部队。尧宸指挥全团官兵,连续猛烈攻城,遭到敌军顽强抵抗,部队伤亡很大。在这种形势下,刘亲率奋勇队攻城,不幸膀胱中弹,壮烈牺牲。东征军攻克惠州后,为尧宸和阵亡官兵召开了追悼会。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宣读祭文并发表演说,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和苏联顾问也相继发表演说。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在演说中指出:“你的战斗功绩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它将成为中国青年的典范。”
【杨昌栋——勤俭朴素,德高望重】
杨昌栋,福建平潭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生于梧井村(今苏沃镇)。杨家世代务农,一家人均为基督徒。昌栋兄弟4人,家境贫寒,父母见昌栋自幼聪明,就节衣缩食供他读书。昌栋5岁起在私塾读书,课余从事割草、放牛等农活。14岁到福清融美学校就读,17岁入福州格致书院,学费由学校补助解决。
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期间,昌栋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回平潭联合进步青年上街游行,宣传抵制日货。民国10年秋,格致书院并入福州协和大学,民国14年初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回平潭开宗中学(后改为岚华中学)任校长。同年秋,入燕京大学攻读神学,民国17年获神学硕士学位。他的论文《基督教对中古欧洲的贡献》获得教会人士的好评。后该文经补充、修改成书,约40万字,由上海光学会书局出版。
杨昌栋还先后被选为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州市人民代表、省文史馆馆员。他虽然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地位,但始终保持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喜欢种植蔬菜,饲养良种禽畜,自食其力。1983年,杨昌栋病逝,享年86岁。
【高名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高名凯(1911-1965),福建平潭县人。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汉语语法学家和文学翻译家。早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入法国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编委等职。高名凯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吕叔湘齐名,他在介绍西方语言学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国20世纪语言学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941年,他就批驳了汉语没有语法的错误见解,他认为汉语语法是在结构里,在词的功能上表现出来,他提出语法是研究关系、研究结构形式的。已经为多数学者所接受而成为语法研究中一条重要原则。高名凯先生十分关心语文工作,写了大量文章,论述汉子改革,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问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