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琼(?~638) 字叔宝,唐初齐州历城人。年轻时曾在隋将来护儿军中任职,深得赏识。隋末,天下大乱,秦琼从齐郡通守张须陀先后平定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卢明月起义军和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孙宣雅起义军,因功授建节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又随张须陀进攻瓦岗起义军,张须陀战死,秦琼率余众归附隋将裴仁基。翌年,随裴仁基归降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李密待之甚厚,任其为帐下内骠骑将军。隋义宁二年(618年),李密为盘踞东都(今河南洛阳)的王世充所败,秦琼被俘,被署为龙骧大将军,但他厌恶王世充为人多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降唐。
秦王李世民素闻秦琼勇猛善战,对其厚加礼遇,拜为马军总管。秦琼从此追随秦王南征北讨,立下赫赫战功:唐武德二年(619年),大破尉迟敬德于美良川(今山西闻喜境内),功居第一;武德三年平定宋金刚、窦建德,消灭王世充;武德四年,平定刘黑闼。每逢征战,秦琼总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斩将夺旗,勇冠三军,令敌闻风丧胆,相望归顺。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秦琼协助李世民诛李建成、李元吉。事后,因功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封七百户。贞观十二年(638年)去世。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封胡国公。秦琼生平征战二百余阵,战功累累,贞观十七年(643年)与长孙无忌等24人图形于凌烟阁。
李清照(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女,宋代济南人。其父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为北宋名臣王拱辰之孙女,工诗能文。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李清照日后的文学成就有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明诚不仅诗文俱佳,还是一位着名的金石学家。二人情真意笃,志同道合,唱和诗词,共同搜集考辨金石文字,十分美满幸福。王安石变法后,北宋政坛纷争不已,赵李两亲家分属两个派系。
明诚之父赵挺之投靠蔡京,青云直上,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而李格非身为“元党人”则屡遭贬斥。清照在嫁后一年即面对家中这种复杂局面,内心十分痛苦。所幸明诚与其父异趣,同情元党人。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因与蔡京争权,气愤成疾而死,明诚丁忧,与清照一起返青州故里守制。清照借陶潜《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句,称居室为“易安室”,厅堂为“归来堂”。在青州的12年,是她诗词创作的巅峰时期,此间写下大量词篇,还帮丈夫整理完成30卷本《金石录》初稿。宣和二年(1120年),赵明诚为朝廷重新起用,出知莱州。李清照留青州,一时的离别,为她的词作增添了相思之愁。翌年秋,李清照赴莱州丈夫任上,后又随夫转淄州。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入侵,北宋覆灭,北人纷纷南渡,李清照一家也随之南迁。
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病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李清照没有生育儿女,丈夫的去世,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开始了孤苦无依的凄凉生活。后随南宋朝廷辗转至镇江、苏州、越州、明州、温州、台州等地,最后定居于杭州。一路的转徙奔波,随身携带的书籍文物所剩无几,寄存在洪州的二万多卷图书及许多金石器物也因一场大火化为乌有。半生积攒的文物丧失殆尽,使清照在精神上更加痛苦。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在孤苦凄凉中悄然病逝。
李清照的词作成就甚高,其清丽浪漫的词风被称为“易安体”。亦擅诗。南渡前的作品多写少女、少妇对爱情的追求和倾吐相思离别之苦。南渡后的作品主题、内容更加广阔。既有叹喟身世愁苦和抒发思念故国亲人的词作,又有怀念故土、痛斥南宋当局偏安偷生的爱国诗篇。其词作成就一向为论家所赞许。清代着名文学家王士鍃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李清照所着《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大部已失传。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漱玉集注》等。济南趵突泉公园和章丘明水百脉泉公园分别建有“李清照纪念堂”和“清照园”。
辛弃疾(1140~1207)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宋代济南历城人。辛家世代官宦,弃疾幼年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深受其爱国抗金思想影响。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为反抗金朝统治,辛弃疾聚众2000余人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任掌书记。翌年,受耿京之命赴建康奉表归宋,返回山东时,义军叛徒张安国已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带数十骑闯入金营,将张安国缚归斩首。乾道元年(1165年),辛弃疾任建康府判官,奏《进美芹十论札子》,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提出抗金的主张和措施。
五年后再进《九议》,提出富国强兵以图收复失地的大计。乾道八年调滁州(今安徽滁县)任知州。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改任湖南安抚使兼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为政以养民为意,创立“飞虎军”。两年后,调任隆兴(今江西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严厉打击屯积居奇的粮商和贪官。同年冬,被朝官诬告而落职,遂回上饶带湖新居赋闲。此后到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虽曾两次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浙东安抚使等职,但未久又遭排斥贬官。
开禧三年,辛弃疾被授为兵部侍郎,他两次上章辞免,方遂所愿,得归铅山家居。后又命进枢密院承旨,未及受命而辞世。传其临终前大呼数声“杀贼(金人)”而卒。葬于铅山县原阳山中。德元年(1275年),加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词名世的爱国作家。其词作流传至今的有600多首,集于《稼轩长短句》中,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他一生主张抗金,素有“补天西北”、“平戍万里”、“整顿乾坤”的雄心。罢官在家,思念的仍是前线御敌。但其一生却壮志未酬,满腔悲愤,只能寄托于词作之中。现存词作,多抒发力图恢复统一的感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愤慨,对当朝者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还有不少吟咏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题材宽广,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北宋杰出文学家苏轼并称“苏辛”。辛弃疾进一步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济南大明湖畔建有“辛稼轩纪念祠。”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历城人。自幼为学勤苦,刻意经史兼长诗文,散曲尤为人称道。初荐为东平学正。至元元贞年间(1295年前后),游京师,因献书于平章政事不忽木而受赏识,被征聘为礼部令史,旋被荐为御史台属官,又为丞相属官,选授堂邑县尹。在堂邑毁淫祠,破迷信,理狱案,严刑法,劝耕稼,关心民疾,抑制豪强,赈灾济民,倍受百姓爱戴,为之立碑称颂。至大元年(1308年)拜监察御史。
至大三年上《时政疏》万余言,言亟待改革的弊政:“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言辞切直,为当权者所不容,被贬为翰林待制,旋又被罗织罪名罢官。张养浩恐遭祸害,乃变换姓名隐遁而去。
仁宗即位(1311年)后,张养浩被召为右司都事,迁翰林直学士,不久改授秘书少监。又升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授右司郎中。延二年(1315年),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五年(1318年)拜礼部尚书。英宗即位(1321年),命其参议中书省事。此时张养浩年已五十,且深感宦海沉浮,风云莫测,遂上书以父老归养为由弃官归隐。在济南云庄度过近十年的隐居生活。其间,朝廷曾多次下诏起用,屡召不赴。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召其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张养浩闻命,散家财于乡里贫困百姓,毅然就道赴任,途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遇饥者赈之,遇死者葬之,不辞辛苦赈济灾民。到官4个月,未尝家居,终因操劳过度而猝死。关中百姓闻知,哀痛如失父母。归葬济南云庄,赠授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张养浩的大部分散曲和诗文,是其归隐田园后创作的。除对自己30年封建仕宦生活苦痛的经验总结、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外,更多的是描绘自然风光和反映自己闲散、安适的生活。着有散曲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文集《归田类稿》以及《三事忠告》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