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沟背铁棍是清徐的极具观赏性的历史民俗,曾在2008年上海世博会上参加表演,登上世界舞台!
背铁棍产生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经过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吸取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之优点,形成了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艺术。
背棍要挑选俊秀男女孩童,精心化妆打扮后,绑在铁棍上端,下端绑在强壮男子背上。背棍者在行走中,根据背上的孩童扮演的戏剧故事及人物,配合锣鼓点,迈出各种舞蹈步伐,使孩童摇摆表演。
008年,山西省清徐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清徐徐沟背铁棍)”,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994。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这句流传在山西地区的民谚,道出了徐沟背铁棍的艺术魅力。
徐沟背铁棍艺术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吸纳了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戏剧、民间杂技等兄弟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色,被誉为“空中舞蹈”、“无言戏剧”、“活动雕塑”、“流动杂技”。
徐沟背铁棍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由抬神求雨活动演化而来,于明嘉靖年间最终形成,至今已盛行四百余年。它内容上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及现实生活,一根棍反映一出戏或一个故事,一支采枝悬挂一人,一根弓弦要站一人……上下一体,同歌共舞,魅力无限。
徐沟背铁棍是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巧妙借鉴和利用,有着很深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时代价值。
但近年来,由于多元化文艺形式的出现以及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冲击等多种原因,徐沟背铁棍的艺术特色正在逐步淡化和消失,背铁棍的制作和表演艺人产生断层,呈现青黄不接现象。若不及时抢救保护,必然面临失传和消亡的危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