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历史

家乡区县: 贵州省余庆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寇进攻上海,杭州危急,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1937年9月,浙大一年级迁往浙江的西天目山上课,12月全部迁往浙江的建德,这就是浙江大学的第一次搬迁,第二次迁在江西、吉安、泰和,第三次迁在广西宜山,第四次迁到贵州。

  在四次搬迁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西吉安、泰和这段时间,他们不仅开展了诸多的抗日活动,还为当地群众办了很多公益事业。其中最为民众称道的是修了一条五华里的防洪堤,使当地老百姓消除水患之灾。1938年7月,江西北部马当、彭泽相继失守,竺可桢校长立即成立了西迁委员会,由他亲自带队,到广西宜山寻找适合的校址,于1938年11月,迁到广西宜山,住下不到半年,浙大校舍遭日机轰炸,兼之师生闹痢疾,竺可桢校长于是来到贵州寻找校址。

  1939年2月,竺可桢校长来到贵阳,与当时的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商议,准备把浙大迁到云南的建水或贵州的安顺,在商议过程中,恰遇湄潭在贵阳做事的陈世贤、宋麟生两人,他们力劝竺校长迁往湄潭,因为湄潭山清水秀、价廉物美,人民感情淳朴。竺校长听了两人的介绍后,遂来湄潭考察。时任湄潭县县长的严溥泉在江苏任过职,听说竺校长来湄考察很高兴,亲自召集各界人士组织了21个团体,对竺校长的到来表示隆重的欢迎,并告诉竺校长把湄潭最好的房舍供浙大师生选用,竺校长在湄考察一天后,在日记中写道:湄潭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物美价廉。决定了将浙大迁到湄潭

  1940年1月16日,竺可桢从贵阳乘校抵遵义,受到全城绅士的欢迎。因遵义至湄潭的公路还有部分路面和桥梁未竣工,迁到遵义的浙大只好临时安排房舍复课,同时派理学院院长胡刚复、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到湄潭筹划迁校事宜,6月,浙大农学院师生陆续迁到湄潭,6月10日正式开学上课。9月22日,竺校长偕胡刚复、费巩教授来湄,次日到城北20公里的永兴场,察看了江西会馆、三楚会馆、四川会馆、南华宫等处,决定将滞留在贵阳青岩的一年级迁到永兴,理学院及师院理科速迁湄潭县城,至此,浙江大学结束了两年多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在贵州黔北找到了一方适于教学科研的净土,并在这里扎根成长、开花、结果。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此人们称它为“文军的长征”。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湄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其中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代精英,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他们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他们不仅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还为贵州黔北以及湄潭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英国著名学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1944年10月来湄潭讲学,被浙大师生在艰苦的环境下,那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诸多的论文所吸引。回到英国后,在《自然周刊》上发表文章中写道: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大学之一。他甚至把浙大与他的母校剑桥大学相提并论,称浙大为“东方剑桥”。

  纵观浙大西迁史,从“漫漫西迁路”、“遵湄办学史”、“竺公风德颂”、“浙大爱国民主运动”到“求是群芳谱”、“今日求是园”、“湄杭情谊深”整个一部浙大文化长征诗篇!

  随浙大西迁来湄的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回忆说:“五十年前浙大师生历尽艰辛迁到遵义、湄潭、永兴办学,这一壮举已经载入了浙大史册,在湄潭已留下了宝贵的篇章。没有这里得天独厚的地势、物华和纯朴的人民,就没有浙大的今天,更谈不上‘东方剑桥’的名声了。

  浙大又回到了西子湖畔,但重情的浙大人却时刻牵挂着湄潭,他们多次组团来到湄潭,来寻找他们梦里的第二故乡。1999年8月7日,浙大党委书记张竣生率浙大社会实践团莅临湄潭,受到了热情的湄潭人民隆重的欢迎,他在参观了当年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等办学旧址后,还欣然为求是中学题词:“发扬求是精神,开创育才辉煌。”以资鼓励。张竣生书记离湄时说:“浙大是永远不会忘记遵义湄潭人民的养育之恩的。”

  时隔半年,2000年3月25日,两院院士、浙大校长潘云鹤率专家代表团再次抵湄考察,针对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湄潭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等事宜与湄潭县四家班子领导进行了座谈,并一致表示,浙大愿在科技输送、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湄潭加速发展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潘云鹤一行在重温了浙大西迁办学史后,在陈列馆欣然题词,盛赞湄潭为“科学教育圣地,求是创新摇篮”。

love in rainy day(2014-10-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