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是西安市重点发展的“四区一港两基地”之一,也是西安市“十一五”规划的建设重点之一,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北至渭河南岸,南抵绕城高速,西起西铜公路,东至西康铁路,包括浐河、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状区域,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
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浐灞生态区依秦岭、携雁塔、跨灞桥、挽未央,是西安市确定重点发展的“四区二基地”之一。
浐灞生态区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为发展思路,远景目标是把浐灞生态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宜居宜创业”的西安第三代新城。新区重点发展物流、金融、旅游、商贸、会展、文教等第三产业。生态、文化、现代是区域发展的三大特色。
浐灞生态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统筹区域发展,坚持“生态优先、规划立区”、基础设施优先、重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秉承“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的工作理念,新区建设实现了高点起步,进展迅速,亮点纷呈。欧亚经济论坛、2007年F1摩托艇世锦赛西安大奖赛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和项目先后落幕浐灞,广运谭生态景区、桃花潭生态景区、浐灞商务中心等大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按照总体规划,浐灞生态区的建设将分三期推进:一期重点建设包括浐河、灞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和以浐灞三角洲为核心的中心区,从2005年起大约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二期重点建设“两塬夹一川”的南区(杜陵塬、白鹿塬夹浐河川道地区),从2008年起到2015年基本建成。三期重点建设绕城高速以北的北区和浐灞河沿河经济带
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生态重建和开发建设,逐步在生态区范围内建成若干城市组团。预计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55万,基本建成集生态、会展、商务、休闲、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区,从而使浐灞生态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宜创业”的西安第三代新城。
据初步测算,生态区全面建成后,西安中心市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2004年的基础上可翻一番,可以极大提高全市整体空气质量,缓解城市噪音污染和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景区内的生态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观光旅游等重要功能。
建设浐灞生态区,既是生态恶化和城市增容双重压力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城市发展模式的主动求变。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从解决河道污染、垃圾围城、非法挖沙三大生态灾害入手,在核心区内进行了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治理方面,先后实施了浐河碧水工程、桃花潭景观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广运潭生态工程等,新建4座橡胶坝,建成9个亲水码头,新增水面8900余亩,占西安市新增水面比例的80%以上,累计超过16000亩,湿地覆盖率达到9.8%,累计完成绿化6700亩,沿路修建绿化带42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生态用地面积达到2836.7公顷,占区域总面积的21.8%,比2005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清理垃圾120万方,铺设截污管道23公里,正在建设第五和第十二污水处理厂,浐灞河下游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大生态灾害得到治理,区域生态涵养功能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河道生态走廊功能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浐灞已经由过去的生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