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经济腾飞

家乡区县: 晋中市 榆次区

榆次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
2009年榆次地区生产总值119.7亿元,财政总收入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50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66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省排名第4位。[2]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翻番,分别完成144.5亿元、46.3亿元。截至2010年,三产比由“十五”末的8.9:40.1:51调整为8.8:36.5:54.7;规模企业达到119户,比“十五”末增加39户;千万元纳税大户达到20户,比“十五”末新增14户;115户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二次改制,新增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1万户,总量达到2.3万户,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5]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
2012年,榆次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6亿元,增长达15%;财政总收入22.8亿元,增长25.9%;一般预算收入9.8亿元,增长4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1亿元,增长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2亿元,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3亿元,增长15.6%;外贸进出口总额6100万美元,增长4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2元,增长16%。
农业

榆次向来以“米面之乡”享誉三晋,久负盛名。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谷子、大豆,还有绿豆、荞麦、莜麦、糜黍等杂粮品种。新中国成立以后,榆次将粮食生产作为重点开发项目。[2]
榆次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截至2007年,蔬菜面积34万亩,产量连续13年全省夺冠,无公害蔬菜认证品种达40多种。红枣面积30万亩,产量2200公斤,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全区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集约化畜禽饲养总量占到80%,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6] 榆次蔬菜生产历史悠久,东阳的白菜、张庆的大葱、长凝的大蒜、峪头的南瓜都在省内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以后,榆次蔬菜生产从形成规模、基本自给到开始外销,逐步发展成以输出为主的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截至2010年,榆次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4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4万亩,全年蔬菜总产量13.7亿公斤,总收入14.1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980元,蔬菜总产量和效益连续17年保持全省第一。[2]
200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取得新突破,达到1.79亿公斤,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2]
截至2010年末,粮食总产1.83亿公斤,蔬菜总产全省十八连冠,干果高标准管护达到14万亩,标准养殖园区达到130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37户,榆次区被科技部命名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
工业

榆次工业结构多元,门类较齐全。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次曾经以轻纺型工业闻名全省。面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工业企业的改制以及轻纺工业出现整体衰退的趋势,榆次区顺应市场形势,及时调整工业结构,顺利实现了由轻纺型工业到多元化工业体系的过渡,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呈现出机械、冶金、电气、化工、煤焦、轻纺、建材、食品等八大行业多元发展的局面,并稳步壮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众多优势企业的崛起,八大行业迅猛发展,截至2010年,已初步形成了以万邦工贸等企业为龙头的冶金产业集群,以经纬合力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产业集群,以瑞光热电厂、国电榆次热电厂、榆缆线缆等企业为龙头的电气产业集群,以天一纳米、金泰钡盐等企业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北山煤化、神龙焦化等企业为龙头的煤焦产业集群,以智海水泥、三和管桩等企业为龙头的建材产业集群,以华茂纺织、恒天纺织、格芙兰纺织等企业为龙头的轻纺产业集群,以娃哈哈食品、河南正龙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集群等“八大工业产业集群”。[2]
截至2010年末,榆次工业园区征地入园企业达到137户,完成投资110亿元,累计实现工业产值160亿元;机械、食品、轻纺、电气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3%;八大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48.8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5]

萝卜(2014-10-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