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是文明遐迩的晋商发祥地之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名人孔祥熙的故乡。山西形意拳之乡,久负盛名的清宫圣药“远”字牌龟龄集和“远”字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明末清初,太谷达官显贵云集,因资本一度集中而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金太谷”之称。
太谷县境在春秋时期为晋国大夫阳处父的封邑。西汉因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原县治在今阳邑村。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阳邑县始移治于白塔村,即今县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太谷县,并一直沿用至今。据《元和郡县志》等文献记载“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原来太谷县名源于一条叫“太谷”的山谷。太谷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桓冯传》:“上党见围,不窥太谷”。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党之道……今并州太谷县西有太谷是也。”《水经注》中也记载:“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经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称为胡甲水、甲水,今人称为昌源河。五代时,北汉刘继元在此筑隆舟城以抗宋军,所以宋代又称这里为“隆舟谷”,金元时期讹为“龙州谷”、“龙猪谷”。清代以来,又因谷口为祁县紫红镇,故称“紫红口谷”,俗写作“子洪口谷”。明代文人王世贞在《适晋纪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险途:“两岸皆高山绝云,中为巨涧。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师南下,途经南关时被这里险绝的地形所惊愕,然而宋军却无一人设防,粘罕立刻转惊为喜,仰天叹道:“关险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谓无人。”金兵终于顺利南下,威胁东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明代,太谷已有“商贾勤于贸易”的记载。清代中叶,太谷商业发展为鼎盛时期。乾隆以降,170余年,商号遍及全国各太商埠,全融业和商业并肩发展,范围至广,“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盈利至巨,“起家至数十万者,尤为谷人之特色”。当时的太谷城,是山西的商业中心。作为商业的集数地,“百货所极,列为肆崖,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有“旱码头”、“小北京”、“全太谷”之誉,“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劲。进人民国,商业由盛渐衰。“七七事变”之后,更受日军之抢掠和阎政权苛政之摧残,商业被毁十之八九,一撅不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