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晋东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于1947年5月建市,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命名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现辖平定县、盂县、郊区、城区和矿区5个县区,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面积4570平方公里,2007年末人口131万人。阳泉历史悠久,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宛如镶嵌在太行山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优越的自然地理 阳泉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太行山中段西麓。位于东经112°54'~114°04′,北纬37°40′~38°31′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8.7℃~10.8℃,年平均降水量为543.5~560.9毫米,年平均风速1.7~2.1米/秒,年均无霜期180天,境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700米以上。境内主要河流有滹沱河、桃河、温河、南川河等海河水系,地下多为泉水,可开采量为1.04亿立方米/年。
独特的区位优势 阳泉扼晋冀两省之要冲,虎踞太行,雄视华北,素有“晋冀门户”、“三晋要冲”、“娘子关内第一城”之称。西连山西省会太原市,东接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邻佛教圣地五台山,南与闻名遐迩的大寨相邻。处于中西部结合的位置,既是沿海经济带向内地扩散技术、产品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西部经济区向沿海经济带输送物资、产品的必经之路,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具有承东启西、东进西联、双向支撑的战略地位;太原、石家庄,一重一轻两大城市对阳泉经济互补性极强,具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力;具有与四方兄弟城市进行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巨大潜力。
丰富的资源禀赋 阳泉物华天宝,是全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素有“煤铁之乡”的美誉。已探明的矿藏多达56种,尤以无烟煤、铝矾土、硫铁矿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而著称于世,有“黑、白、黄”之称,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全国三大铝矾土生产基地之一和五大硫铁矿生产基地之一。境内含煤面积1051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101亿吨,且多属高发热量、低硫、低灰无烟煤,铝矾土资源储量2.3亿吨,硫铁矿储量2.4亿吨。另外,陶瓷原料储量也相当丰富,高岭土、塑性粘土、硬质粘土的储量为1.8亿吨,长石储量为4317万吨,石英储量为4320万吨,透辉石储量为5亿吨。
发达的交通物流 阳泉是山西省东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品物资集散地,自古就是咽喉要道、通京要衢。境内铁路纵横交错,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空中交通也十分便利。石太铁路、朔黄铁路、石太高速公路、307国道以及将于2008年建成的石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横贯东西,阳涉铁路和207国道纵贯南北。随着阳(泉)五(台山)高速公路阳盂段的建设,阳泉“十一五”期间将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路。从阳泉驱车1小时可到达太原、石家庄机场,4小时可达京、津及出海码头。境内还有铁路支线和专线38条,省级和县乡级公路51条,农村客运线路166条,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5%。
坚实的工业基础 阳泉是山西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改革开放政策给阳泉经济注入活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过60年的建设,逐步形成煤炭、电力工业为支柱,冶金、机械、化工、新型材料为主导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体系,产品多达2400余种,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近年来,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提升改造,铝工业、煤化工、矿山机械制造以及耐火、冶金材料、建材、陶瓷等新型材料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素质进一步提升,多元化支柱产业格局正在形成。2007年,全市煤炭产量5503.2万吨,发电量149.53亿千瓦时,电解铝14.2万吨, 耐火材料48.31万吨,磁性材料达4000吨,碳素材料15.24万吨,粉末冶金2.6万吨,这些产业均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和加工空间。
完善的公用设施 阳泉市境内发电总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电力网架完善。阳泉市水资源储量丰富,总量为14.8亿立方米。东部娘子关泉域是我市工业和居民用水主要水源。当前,阳泉市日供水能力为26万立方米,日实际需求量约为10万立方米,尚有15万立方米/日富余量。境内北部有滹沱河、龙华河流经我市,解决阳泉后备水资源问题的“北水南调”龙华口水电站已开工建设,水资源供应可以满足我市不断增长的城市用水和工农业需求。有日处理8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座,平定、盂县、娘子关镇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阳泉市兴建了以矿井瓦斯为主要气源的大型煤气工程,全市有7.76万户居民,100多个单位用上了煤气。利用亚行贷款建设的日供气27.19万立方米的城镇燃气利用工程业已完工,城市用气普及率达85.5%。利用河坡电厂、阳泉电厂、三矿热电厂为热源点的全市热电联供已完成五期工程,集中供热率达81.5%。城市道路累计382公里,城市道路面积448万平方米,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8.6平方米。
靓丽的山城美景 阳泉是一个美丽的城市,1965年,诗人郭沫若曾赋诗赞美阳泉:“飚轮迎月入阳泉,灯电照明半壁天。争赞浑如到香岛,飞来仿佛遇桃源。”近年来,阳泉按照“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思路,突出体现以人为本、追求生态文明理念,打造城市品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城市。相继完成了桃河治理、热电联供、城市道路等一大批城市建设改造工程,加大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力度,下大力建设能够展示城市魅力的亮点片区、精品建筑和标志性区域,城市品位和形象大大提升。改造竣工的桃河公园是综合治理桃河后形成一座长近1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米的大型生态公园,成为城市景观的主轴线。同时投资6.4亿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 95个,关停取缔污染严重企业83家,完成耐火烧结工艺改造、市区城市燃气等一系列环保工程,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气连年翻番,由2001年的7天增至2007年的319天,创全省最好水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效显著,建成区面积为42平方公里,有大型城市公园5个,各类小游园20多个,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26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30.12%,人均绿地面积6.29平方米。
深厚的文化底蕴 阳泉历史悠久,距今约10万年左右的枣园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址,记录了本地历史的发端。最早见诸史籍的是春秋后期存在于盂城盆地的仇犹国。这一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自春秋战国经秦汉唐宋至于近现代的一次次历史风云、沧桑巨变。北宋至明清,文化教育昌明,被誉为“文献名邦”,涌现出了吕思诚、耿九畴、张三谟、张佩芳、窦瑸、张穆等灿若星云的名臣贤士,新建和重修的寺庙祠观星罗棋布,碑碣石刻随处可见,古州胜景引来了众多骚人墨客,金元诗宗元好问,明代文坛巨匠李梦阳、王世贞,清初学者傅山等在此吟哦咏叹,留下了许多华章佳句和遗闻轶事。在近代实业救国、团结御侮的浪潮中,保晋公司开山西近代民族工业之先河。石评梅、高长虹等文化名人在“五四运动”的星空里,闪放过令人瞩目的光彩。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和“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独具政治优势和文化魅力。当代,这里又涌现出百度公司创始人总裁李彦宏、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被誉为当代徐霞客的旅游文学作家朱存业、杰出的乒乓球运动员管建华等杰出人物。民间蕴臧着丰富的传统文艺。流传于农村的平定迓鼓,鼓点雄浑,舞姿古朴,场面壮观,队形奇特,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民歌、评说、舞蹈、剪纸、陶艺以及其它民间文艺深受群众欢迎。数千年来,阳泉人民在这片热土辛勤耕耘,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旅游资源 境内有文物古迹432处, 其中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境内有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九关” ——娘子关,有春秋时期“赵氏孤儿”藏身之处、千年不衰的藏山古祠,有建于北宋的建筑珍品——林里关王庙,有历代文人学者隐居治学的冠山书院,有近代著名女作家石评梅的故居,有比八达岭长城早150年建成的中山国古长城,有山西省6个省级森林公园之一的药岭寺,国家AAAA级自然景区翠枫山景区,有环境幽雅、医疗保健效果神奇的梁家寨温泉,还有以百团大战纪念建筑群体为主的狮脑山森林公园等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生态景观。
宽松的发展环境 阳泉市委、市政府坚持对内对外并举,形成了“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良好氛围,为外来客商创造出了优越的环境。通过“挖山填沟,修路造桥”,突破了土地“瓶颈”,开发打造出一批工业发展园区。制定发布了《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出台了《阳泉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施办法》,推行政务公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审一核制、告知承诺制,为投资者创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保障了外来投资客商在阳泉投资、发展的一切合法权益。阳泉市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优越的投资环境决定了同阳泉合作的广阔发展前景。1986年阳泉被国务院批准为甲级开放城市。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外来投资快速增长。先后与国内外18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兴办三资企业105家,有62个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直接出口的商品达到了66种。海内外投资、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使经济的外向度不断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阳泉这一片投资热土日益被海内外所关注,已逐步成为中国内陆进行经济、技术与投资的理想区域。
辉煌的发展成就 建市60年来,全市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阳泉已产煤15亿吨,平均给每一个中国人提供了1吨产自阳泉的无烟煤,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阳泉市第一、二、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当前全市经济呈现出平稳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持续提高的良好态势。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6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 财政总收入5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6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4724元,比上年增长14.1%。面向未来,阳泉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阳泉,这块具有2500年文明史的热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人民正同心同德、开拓前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铸就新的辉煌。在这块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故事的红色土地上,如今已经是一派生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城市正拔地而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阳泉,正以其繁荣、开放、文明、生态的崭新形象崛起于三晋大地。
阳泉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