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武进县志•建置》载:“周灵王二十五年甲寅,吴馀祭元年,封季札于延陵。诸樊卒,馀祭立,封札于延陵,即今常州地,至西汉为毗陵。杜佑谓,润之延陵镇非古延陵,古之延陵在今晋陵县。”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载:“武进之地,虞、夏、殷在扬州域,周为吴延陵。”又:“秦始皇二十五年(应是二十六年)置会稽郡,延陵为县,汉改曰毗陵。”
据史料记载,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太伯十九代孙季札,因让国、辞王位,馀祭封季札于延陵。季札号为延陵季子,延陵为季札的采邑,称延陵邑。其邑境南抵太湖,北达长江,东毗吴,西含云阳,包括今武进、无锡、江阴、丹阳诸县(市)地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延陵邑、云阳邑分别建置为延陵县、云阳县(后改曲阿县,即今丹阳市),均属会稽郡。此时,延陵县的疆域东邻无锡,东南起自太湖,西南接阳羡(今宜兴),西连云阳(曲阿),北抵长江中流(含今武进、江阴的部分地域)。
汉王刘邦统一中国后,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延陵县为毗陵县(据新修《武进县志》称,另有高祖二年之说),属会稽郡。
古延陵县境内江阴申港有十字碑,传为孔子所书,碑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
常州、武进之延陵古邑县,自周灵王二十五年迄汉高祖五年,计345年;以秦王政二十六年置延陵县至汉高帝五年改毗陵县,共19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