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方言素有"四门十八腔"之特性,一地一腔,隔村异调。同是丹阳人,听不懂丹阳话,其变化的复杂性和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堪称中国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来到丹阳,仿佛置身于一个开放的、无形的语言博览馆,让人无不感叹其独特的魅力。
为什么丹阳方言如此复杂?究其主要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地理位置。丹阳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一是“吴头楚尾”的交汇地。宛如两条江流在此汇合,两种不同的方言在此激荡碰撞并加以融合,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目前这种多样的方言体系。二是南北交往的枢纽地。丹阳历史悠久,在江南其他地方还是一片“荒芜”时,先民们就已经在此生活。后来由于中原地区经常发生战乱,大批中原人纷纷逃难来到江南,丹阳就成了他们选择驻留的第一站,或在此定居,或移居他方。因此丹阳也可称为是个典型的移民之地。大批移民的到来,使语言的融合更为复杂,也更显多样。(海会这个词就是丹阳作为南北通道的一个佐证,四海之内汇合于此的意思)
2、多变的行政区划。丹阳设县治的时间很长,在秦时就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县治区域。但在以后的漫长过程中,行政隶属关系不断变更,行政区划经常改变。如金坛曾是丹阳的一个乡,武进的许多地方也属丹阳,润州和丹徒是后来才划分出去的,后反过来成了管辖丹阳的一个郡,延陵也只是丹阳的一个乡,但后来却升格为一个县,且经历了791年的时间等等。漫长的过程,多次的分合,加剧了丹阳方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按理说语言的不同会导致人们的心理隔阂,会影响一个区域的凝聚力,丹阳如此复杂和多样的方言其消极的一面应更为严重。但综观几千年历史,尽管丹阳人历经多变、曲折和磨难,却始终融合一体,丹阳虽曾多次分割,却始终相对稳定。透过丹阳方言多样性的表面,我们再深入一步,不难发现原来这是因为其多样性的背后有统一性,多变性的背后有稳定性在支撑着。
1、吴文化是丹阳传统文化之根。丹阳的先民讲什么方言我们不得而知,但被吴文化同化则是不真的事实,因为流传下来的丹阳方言属于吴语。不管丹阳方言怎么复杂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 丹阳方言多样性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在支撑着,吴文化是根,不同腔调的丹阳方言是其根上长出的枝条或是叶子。
2、从丹阳方言的特性也可反应出丹阳传统文化中的两个本质特性:一是独特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丹阳文化善于接纳,吸收,丹阳人有着博大的胸怀,善于学习,注重引进,眼睛向外,绝不排外。二是强烈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是传承传统的创新,是一种推陈出新。在吸收的同时,努力改变自我,又不断超越自我。这种文化的优秀秉性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传承,并进而成为我们现代丹阳人努力向上,勇攀新高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