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深情之——那一孔孔窑洞

家乡区县: 延安市宝塔区

延安窑洞是陕西省的汉族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具有十分独特的汉族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延安的窑洞分土窑洞,砖窑和石窑洞。石窑洞是用石条或砖做成的,坚固耐用。窑洞里的陈设,非常简单,有木桌、木椅、土炕和农家的一些物什。挖窑洞时,先修“窑面”,即在山坡上挖一竖截面,然后向纵深挖掘。一般窑高3米、宽3米、深6至8米。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延安的窑洞是全民抗战的指挥所。1938年,当日本侵略军侵占大面积国土,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外对中国的抗战前途弥漫着种种悲观论调时,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中为早日完成《论持久战》的写作,废寝忘食,通宵达旦。这篇名著对当时战争的形势、走向和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转化进行了全面深入、辩证透彻地分析,提出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主张,得出了抗战必胜的结论。一时间犹如惊蛰的春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信心。

延安的窑洞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轰炸,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一时间,从领袖到战士,人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杨家岭毛主席旧居的垸子下面,有一小块当年毛主席带头开种的庄稼地。据说当年他老人家招待客人用的鲜菜,多产自这里。当年, 来延安毛泽东设宴“款待”所花招待费仅有两角。如今,窑洞中的那些土炕、油灯、纺车和朴素的门、窗、桌、椅……哪一件不让人感慨万分。担当起民族解放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人,有了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延安窑洞它不仅体现了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更是体现了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与土地、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关系。陕北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厚厚黄土建造成了窑洞,呵护温暖和紧紧地搂抱着革命的伟人,让伟人思想这面铜镜靠着岁月的磨励而呈现出金色的光芒,照亮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正因为有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新中国,才有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延安窑洞是陕北民风民俗的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见证。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窑洞旧居,在这些门窗陈旧斑驳的土窑洞里,映入眼帘的都是一些简陋而破旧的木板床、办公桌、木柜子、木凳子,木桌之上还摆放着小小的煤油灯盏,窑洞最里面还挖掘有深入地底下的防空洞。见到这些窑洞情景,不禁使人肃然起敬。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八年共十三年,就是住在这样破旧简陋的延安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hellotongtonghao

我的微博主页 http://blog.sina.com.cn/u/1908030107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1908030107

我的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64825857.html

hello彤彤好(2014-10-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