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
1、县境政区的变化
①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今县境内先后置鸾鸟、番禾、骊靬、显美、焉支、新鄣等县,其具体界线虽无从查考,但均位于今东大河和西大河流域中、上游。到后周,废显美县,其地并入姑臧(今武威县),这是一次较大的政区变化。
②隋至元朝时期。隋朝,境内务县并入番禾县,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后县名虽多有变更,政区却无大的变动,县的治所开始就确定在今县城址。元朝始以永昌为名设永昌路,行政区划扩大到今武威地区行署所辖各县,这是第二次大的政区变化。
⑧清朝时期。据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重刊凉镇志》载:“永昌卫疆域东抵凉州,西接山丹,北连胡境,南距番族,广一百八十里,袤五百八十里”。但到乾隆五十年(1785),疆域缩小到“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这是第三次大的变化。
2、县内区域划分的变化
清乾隆时,永昌县辖565庄,设4保、72甲、792牌。民国13年(1924)分为6个区,置72村。民国17年仍辖6区、22保、101甲。民国23年(1934)区改为乡,仍辖6乡,第2年又改乡为区。民国29年裁撤区署、联保改为乡公所,将原6区并为5乡。民国32年,县辖5乡、56保、545甲。到1949年,永昌县辖1镇、4乡、56保、523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辖5区、30乡、117个行政村、428个自然村。1955年撤区并乡,将原8区、48乡合并为l镇、19乡,武威县丰乐区西校乡划为永昌县南坝乡。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全县改为6个人民公社。1959年6月,县内西河人民公社(包括新城子、河南坝、红山窑、水泉子)划入肃南县,同年9月复归永昌县。1961年将6社划分为25个公社,1964年又合并为13社。1971年11月,肃南县的皇城区划归永昌县,1972年12月又划归肃南县。到1980年,县辖有12个人民公社、2个镇、134个生产大队、974个生产队。1981年,由于成立金昌市,将原县辖的金川镇及双湾和宁远两个人民公社划入市辖的金川区,县辖公社减少到10个,镇1个。从1983年起,实行政社分开的体制,将人民公社改为乡人民0,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行政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85年,新城子、朱王堡撤乡建镇。1993年,北海子乡与城关镇合并,成立城关镇人民0。1996年,城关镇、朱王堡镇、河西堡镇三镇被列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水源、东寨撤乡建镇。至2003年底,全县共辖6个建置镇、4个乡,10个社区,111个村民委员会,917个村民小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