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评剧起源于十八世纪,成型于清光绪年间。早年曾称其为“京东蹦蹦戏”。它是在原县养济院所唱的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当时县府对养济院收容的老弱病残人的粮米供应不足,他们只得手打竹板,口唱莲花落,四处乞讨度日。县内的一些艺人将从东北流入来的蹦蹦舞与莲花落融为一体,改为由一生一旦打地摊演出,演员自打竹板,且唱且舞,唱罢讨些粮米。后又发展成旦拿丝绢,生操纸扇,以第三人称对口演唱故事,称“唱对口”。同时,宝坻评剧还借鉴了河北梆子、京剧等剧种,吸收了县内流行的“地头调”和“娃娃腔”等唱腔。这时民间戏班增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艺人,养班唱戏盛行,并开始向外县和大城市流动演出。清光绪末年,宝坻县第二、三代蹦蹦戏戏班,于1908年初入北京演出,据说曾得到过西太后的赞赏。它的发展对天津评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著名艺人经常往返于津、宝之间的剧场。
宝坻评剧随着唱腔的演变发展,在艺人中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以林亭口为界,分为东路评剧、西路评剧。东路评剧朴实、委婉,西路评剧高亢、豪放。唱腔接近当地语言,带有乡土味,自然流畅,易于上口,人们都乐于演唱。
宝坻评剧艺人为了生存,从小曲到大戏,从演唱剧目到演唱水平和技能,不断地更新、提高。宝坻评剧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反映出各时期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状况,它的发展史,亦是宝坻人民的一部生活史。
宝坻评剧于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国家文化部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电视台、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天津市宝坻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天津市宝坻区新闻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的“宝坻杯”评剧电视大赛票友赛,天津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高长德说:“天津是戏曲摇篮,宝坻是评剧之乡,环渤海评剧电视大赛的成功举办表明宝坻区对文化兴区战略的重视,也显示出了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成为宝坻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也为天津戏剧事业增加了新的亮点。”
作为西路评剧的发源地,近年来,宝坻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注重文化建设,评剧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兴区的重要内容,不断的加以保护和传承。宝坻区委区政府为广大的评剧爱好者搭建了各具特色、规模不等的展示、交流平台,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弘扬宝坻评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环渤海这张文化品牌,提升宝坻文化软实力,展示宝坻评剧艺术发祥地的深厚底蕴,宝坻区自今年起,每三年举办一届“宝坻杯”环渤海评剧电视大赛,新赛制统一赛事名称,集中优势资源,面向全国专业演员和评剧票友,集中力量打造“宝坻杯”环渤海评剧电视大赛这张文化品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