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民俗之茅山号子

家乡区县: 江苏省兴化市

自清嘉庆年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一百六十多年中,兴化每年都要举办迎神赛会(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因特大水灾而未举行)。各行业十班大会队伍都是陆陆续续地出发,并不十分连贯。而为庆祝兴化城解放两周年,1951年举行的迎会,是统一集合、统一出会,九班大会一齐出(因当时钱庄典当行已不存在,故其“聚福会”也就无法出会)。加上刚从解放区“引进”的“秧歌舞”、“挑花担”、“荡湖船”、“跳毛驴”、“小放牛”、“打莲湘”、“打腰鼓”、“舞龙”、“舞狮”以及“洋鼓洋号”等文艺表演形式,而使兴化庙会更加别致、新颖、热烈、活跃,令人耳目一新。

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民歌,茅山号子。

【茅山号子】 茅山号子是起源于兴化茅山地区的一种民歌,是茅山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用号子形式配以号词,激发情绪,抒出胸意。茅山号子从古代一直唱到今天,久盛不衰,闻名遐迩。茅山号子以舒缓悠长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而独特的民歌风俗。从表现劳动的形式上看,茅山号子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等。演唱形式为一人领唱、多人搭腔。1953年冬,兴化民歌手朱香琳等人在上海参加中德青年联合演出。1956年朱香莲又随江苏省歌舞团赴北京参加全国音乐周,她唱的茅山号子,灌制成唱片发行,赴北京中南海演出。近年来,在茅山号子这种演唱形式的基础上,改编有歌舞、对唱、表演唱等。茅山号子作为兴化地区的特色节目,参加过2003年“心连心”艺术团到兴化的慰问演出。

谭玲(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