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都--樟树的药业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村集散地,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上。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药都,南有樟树,北有安国为众人皆晓。一九九六年经国家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全国十七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位于江南西省樟树市药都南大道。
自古以来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誉。镇郊的阁皂山是一个天然药场,绵延200余里,草木丰茂,盛产各种药材,其中动、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达百余种。早在东汉建安时期,道家张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炼于此。他们一面迷信说教驱邪,一面采药炼丹治病、传授炮制之法。后来葛氏之孙葛洪,总结行医经验,著成《时后备急方》,流传于世。唐宋时期,樟树药业日益发达,采药卖药者日增,药铺、药材行、分庄逐步兴起,并向外省扩张。明朝初年,这里建起一座三皇宫(即药王庙),每逢农历4月28日唐代名医孙思邈生日,就在庙侧设立交易场所,全国各路药商,多云集于此,进行贸易。明末清初,樟树中药铺已发展到200多家,同时,外省药商也来此设立药行,甚至还建有同乡会组织。这样渐渐变成了药材集散中心。至今境内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炼丹井、洗药池、古寺、药庙等胜迹。樟树人采集、炮制中药材世代相传,掌握了许多秘传妙法,无论是炒、浸、泡、炙,还是烘、晒、切、藏,均有独到之处。优秀药工切的药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樟树的药师、药工、药商走遍全国药材产地,采集、选购品质上乘的药材原料运回加工,使得樟树的药材品种齐全,质地精良。樟树因此成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经营中心。 “药都”的形成,除因其地理条件优越、水路交通发达之外,与其盛产药材,精于药材的种植、炮制、经销和保管,更是密不可分的。阁皂山有天然药材200多种,中外闻名的江枳壳、面枳实,就是当地特产之一。樟树本地,对药材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药材必须纯净,饮片加工务其精细。如今历朝的“药王庙会”已发展成一年一度的全国药材交流大会。每年请柬一经发出,香港、新加坡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市的药界同仁蜂拥而来,樟树成为药的世界、药的海洋。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中国药都”樟树,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以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为目标,大兴“药市、药地、药业”,开始了药业经济的新跨越。
樟树,素有“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历史上就被称之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到上个世纪末,樟树市拥有的药材资源有近一百个科一千多种,其中药用价值较高的就有216种。全市药材种植基地达6万亩,药材种植专业户有5569户。但是,这样的生产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从事药材经营的只有100多户左右,年营业额不到1.5亿元;销售的主要是原药材,主要销售市场在本省及周边省份。长期以来分散经营,小本买卖,未能形成品牌,尤其是由于缺乏现代科技的指导,育种、种植等方面都未得到提高。有“药都”之名,却无“药都”之实,种植和加工企业均未能做大做强。世纪之交,中药业市场看好,药材出口需求急剧上升,市场销售额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国家最新出台的中药业发展政策,对中药饮片的加工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这对以“樟帮”中药饮片加工炮制而闻名的樟树来说,更是促进发展的及时雨、顺帆风。
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发展樟树中药业,必须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走产业化一条龙的路子,必须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携手联姻,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作。要做大做强樟树药业产业,必须实现樟树药业产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化”被确定为樟树药业发展的新战略。
樟树市坚持“药市、药地、药业”三药并举的方针,大力弘扬品牌、树立药都形象。2001年的第32届“药交会”,一改过去单纯药材交易为药材药品交流、企业形象展示、学术研讨和信息发布相结合,并首次邀请境外和国外药商赴会。2001年4月竣工的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占地500亩,投资3亿元,可容纳2000户业主入市经营,拥有一流的现代网络设施和电子报价系统、物流储运设施,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之一。
为适应开放的药材大市场的需要,樟树市委、市政府瞄准国际中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以药富民”战略,樟树充分发挥药材种植的传统优势,把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潜力激活在中药材产业上,全面启动了抓基地、抓示范、抓种苗、抓技术、抓销售等系列工程,加快中药材种植业的产业化、标准化步伐,创造了种植面积翻近3番、产值增长逾10倍的发展速度。
针对以往药材种植规模小、产量低的情况,该市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吸引市内外资金、技术投向中药材种植业。采取了大户承包、药企自办基地的方式,实行连片规模种植,并按照GAP标准和SOP流程,因地制宜地确立了药———草———牛、优质稻———药、低洼田———白莲———药材、药材乔木林、药材生态园五种模式的示范基地。市、乡两级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基地配套设施建设、良种选育、新品种引进,大力推广无公害中药材种植技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选育、统一管理,使中药材产量及质量大幅攀升。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道地药材“三子一壳”(黄栀子、吴茱子、车前子、枳壳)为主体的百亩以上连片基地81个,千亩以上连片基地18个。
标准化的基地种植,不仅带动了药材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而且促进了药材良种和种植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吴城乡抢抓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凭着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客商投资中药材种植业,全乡先后创办中药材种植基地38个,面积达4万余亩,带动了近1000多户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大山里药材药苗基地是该市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达3600余亩。几年来,该基地共向当地药农推广金银花、吴茱萸等中药材新品种及配套技术17个(项),解决技术难题84个,并使320余户农户掌握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据统计,该市已有8900余名农民在基地的带动、培养下成为中药材种植能手。
为确保中药材销售渠道畅通,解除中药材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该市充分利用“中国药都”的品牌效应,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吸引市内外客商投资兴办制药和药材流通企业,不断完善“种植———加工———流通”产业体系。目前,有制药企业已由6年前的2家增加到现在的8家,药品药材流通企业30多家,中药材经营户近千户。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药农同药厂、药商见面,签订药材订单,建立起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契约式合作关系,使全市道地药材或本地药企消化或通过中药材流通企业和经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售到全国各地。中洲乡中药材种植基地与仁和药业集团等制药企业挂钩,双方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品种改良、原料供应等方面的合作,使药农与企业互惠互利、共生共赢,每年药农人均从中增收2500余元。
2008年11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中国产业集群大会上,樟树市医药产业集群喜获“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称号,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县域产业集群。
此次中国产业集群评审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领导、专家以及地方产业集群的代表参加组成。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课题组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市场机遇、政府职能等六类标准和百余项指标对集群竞争力进行监测和分析,对全国上千个县域集群进行综合评价和横向对比,历时5个月。
樟树市在培育壮大药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以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为平台,充分激活外资和民间资本,吸引关联企业入市发展,形成共生共赢、互惠互利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全市医药产业形成了药地、药市、药企三者联动、产业链完整的产业格局。
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是樟树药业发展的龙头,是培育樟树药业产业集群的基地,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是樟树药业发展的引擎和孵化器。江西省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实业有限公司将继续发挥引擎和孵化器作用,为做大做强樟树药业产业集群而努力。
2001以来,樟树市开始规划建设一个档次高、规模大、硬件设施一流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规划面积为500亩,建筑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拥有集商贸、仓储、居家为一体的店铺1000余套,设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电子商务交易会展中心等配套设施。整个市场视野开阔,造型中西合壁,既能感受到繁华、开放的市场氛围,又能体会到樟树药业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市场总建设面积250000平方米,其中:店面88000平方米,仓储70000平方米,电子商务交易会展中心10000多平方米,其它设施49000平方米,绿地率达18%。现有28个省(市)、372个县(市)的2000余户药商在场内经营,年成交量100万吨,交易额超50亿元,辐射全国30个省(市)、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
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为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规模最大、起点最高、功能最全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它带动了江西省中药材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