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民俗之板桥道情

家乡区县: 江苏省兴化市

郑板桥的书画艺术可谓人人皆知。然而他的文学作品较之其书画毫不逊色,他的文学成就涉及诗、词、道情、文章等方面,“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他主张直抒胸臆,“道着民间痛痒”,反映和服务于现实生活,其中尤以他的《道情》十首最为闻达。

《道情》是一种民间小调。它源于何时无考,相传原本是道家用以传道的工具,故名《道情》。后流落民间深受百姓喜爱,成为民间艺人混饭吃的手段,使得《道情》由“雅”走向了“俗”。板桥先生看中了这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于雍正三年(1725年)始作道情,雍正七年(1729年)三十七岁时完成了《道情》十首初稿,几经修改,至乾隆八年(1743年)五十一岁时方付梓,刻者为板桥先生好友司徒文膏,历时十四年,定名《小唱》。板桥先生堪称中国文人将《道情》还其本来面目的第一人。
现流行于世的《板桥道情》有别于异地《道情》,它采用的是流行于扬、淮间的两种“淮扬小调”,一为“宫”调式,一为“羽”调式,在本地尤以“宫”调式最为盛行。

道情演唱方式简单,艺人怀抱长长的, 蒙着鼓皮的道筒,手持两片三、四尺长的简板(拍板)。竹片不紧不慢地打节奏, 艺人忽紧忽慢地手拍道筒。一般又称唱道情。
道情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修改而成。数百年来,“板桥道情”以其俊逸悠远的风格和超凡脱俗的情怀,受人喜爱。唱词的特殊格式是[耍孩儿]曲调结构,每段有8句唱词,每句为3 3 2结构,演唱时采用宫调式和羽调式交替进行。

谭玲(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