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大发展。

家乡区县: 咸阳市渭城区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东邻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

壤,全市辖1市2区10县,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总人口516万。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

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甲级对外开

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及中华养生文化名城。咸阳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国家立体

交通的新枢纽,拥有国内六大航空港之一和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及出口产品内陆港。咸阳历史人文深远宏

阔,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这里遍地秦砖汉瓦,境内文

物景点多达4951处,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

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举世无双,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之都。今天的咸阳,更是西北重要的

工业城市,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陕西重要的能化工业、轻纺工业基地,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

造、电子、医药、纺织、食品、建材、航空物流、太阳能光伏等九大产业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奠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二、经济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

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境

界,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结构优化的战略转型期和新一轮较快增长的上升周期。  一、咸阳经济发展概况

1、地方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9.8亿元成长到2007年586亿元,增长60倍;人均GDP由282元达到11733元,约1607美元(全国2460美元、全省1897美元),增长40多倍。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47:13调整为2007年的20:46:34。一产下降20个点,三产上升21个点。

2、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9亿元达到2007年的20.8亿元,增长近11倍,净增近1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6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升至8.2%(全国21.9%、全省16.6%)。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9262万元扩张到2007年的394亿元,增长425倍。大唐彬长电厂、60万吨甲醇、多晶硅等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为我市跨越发展积聚了量变到质变的动能。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4.4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81.3亿元,增长40多倍。

5、人民生活和社会财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1978年2.4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90.5亿元,增长240倍;其中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7048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392.3亿元,增长557倍。各项贷款余额从1978年的4.6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65.6亿元,增长57倍。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突破万元,达10970元(全国13786元、全省107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4元(全国4140元、全省2645元),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53部,空调111个,家用电脑和照相机各52台。

二、经济增长的趋势性分析

主要从六个方面分析:

1、增长速度。从全国来看:1952—1978年均增速6.1%,1978-2006年均增速9.7%。1978年中国GDP3645亿元人民币,占世界1.8%,2007年达24.6万亿,位列美、日、德之后居全球第4位,占世界比重5.5%,是美国1/5,日本1/2多一点,人均GDP2460美元,位列世界第108位(最富国卢森堡人均GDP8.8万美元,美国、荷兰、瑞典人均GDP4万多美元,是我国的20倍)。

从咸阳来看:1978年至今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9%,较全国增速快2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周期性增长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年均速度达8.76%,1981-1985年“六五”时期年均增速达8.32%,1986-1990年“七五”时期年均增速达8.51%,也符合当时咸阳作为西北纺织工业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期的基本特征。1991-1995年“八五”时期年均增速达到17%(1993年高达20.6%)的历史最高峰值,主要得益于我市彩虹二期、长庆石油助剂厂投产,偏转上市,505等医药保健业快速发展。1996-2000年“九五”时期年均增速下降到13%,2001-2005年“十五”时期受电子工业滑落影响年均增速下滑到11.7%,2006年增长12.6%,2007年增长13.2%,“十一五”的经济增长呈现出稳步上升、逐步加快态势,进入到新一轮较快增长的上升周期。

2、经济结构分析

1 三产比重。全国、全省一产比重约11%(全国11.7︰49.2︰39.1、全省11.1︰54.3︰34.6),咸阳高达20%,高于全国、全省9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省绝大部分市区水平。全国三产比重从1978年23.9%提升到2007年39.1%,咸阳仅34%,世界平均水平68.5%,高收入国家达72%,全国与世界平均水平有30个百分点的差距,应该说我市降低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的空间十分广阔。

2 消费比重。2006年全国消费占GDP比重50%,而2003年美国消费比重是86.5%、英国86.4%、法国80%、意大利79.4%、德国、澳大利亚78%、日本74.5%,我国与发达国家比有30个百分点的差距。我市目前消费占GDP的比重60%,投资占GDP的比重45%,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比重是负的2%-5%。说明我市是以消费外来货物和服务为主,自主品牌消费不足,国有经济和政府消费仍较大,启动居民消费升级换代任重道远。

3 运行质量。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看,全国2007年达21.9%,陕西16.6%,咸阳8.2%,较1980-2006年平均比重7.3%提高了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一产比重过大,工业税源、三产税基不稳固,也反映我市仍然处于结构调整优化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培育期。

从金融机构存贷差来看,2003-2007年分别为130亿、164亿、255亿、303亿、325亿元,呈逐年扩大之势,虽然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影响,但仍反映区域经济活力不足,吸纳金融资本能力偏弱。

从经济增长代价看,中国明显昂贵(经济总量占世界5.5%,原煤占世界37%,钢铁占世界34%,水泥占世界47.6%,每年环境消费GDP的2%-5%),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十大富国占全球研发投入86%,占全球技术转让、许可证收入98%)。我市传统产业和能化、建材、食品等产业消耗大,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段(长庆、康佳、果汁加工甚为典型),两边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的高附加值产业依然偏少,财税贡献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较为明显。

4、工业化发展阶段。按照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咸阳仍处于初期阶段

模式,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人心拥挤(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