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忠义之正气,在睢宁历久弥厚。至辛亥革命时期,睢宁王集镇马浅村周祥骏,字仲穆,号风山先生,其为早期南社成员、杰出的学者、作家、诗人,被当时学界奉为“江北一代宗师”。当其年轻,在研究学问、创作大量诗、词、剧、文的同时,忧国忧民,投身革命。1914年被张勋逮捕入铜山地方监狱。南社好友柳亚子等及国民党上层人物于佑任等积极设法营救未果,於是年五月十六日晨被张勋杀害于徐州西门外。就义时,其坦然而行,抵刑场整衣向东南睢宁大地三拜后,吟绝命诗“输将豪气风生谷,照彻澄怀月印潭”从容就死,彭城送行万众为之尽恸,时年仅四十五岁。
南社为悼念他,《南庭丛刻》从第十集起,连续五集发表了周祥骏烈士的遗像、生平事略、悼文、信札、著作等。一九二八年,中华民国政府特发四九五号训令,指令于徐州建立周祥骏纪念碑。一九二九年夏,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南社 主要成员于佑任、胡汉民、邵力子、柳亚子、陈巢南等四十人向全国发出二次征文启事,以纪烈士,共征得诗文、挽联千余篇。于佑任的挽联为“横经针孔孟,沥血铸淮徐“。其晚学、中国著名史学家、文字学家顾颉刚为其撰碑文。
二00四年,王集镇政府在马浅村旧址复建周祥骏烈士墓。
睢宁自古尚忠义,浩然正气沛天地。正是这股浩然正气育就了一代又一代睢宁人的心骨,也更将为今日睢宁的后发振兴,争当江苏两个率先的后起之秀提供强力的精神支撑。
真爱至上
睢宁古邳八景之一的“陵台夜月”,两千多年来记述着一个不朽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是睢宁人崇尚忠贞爱情的永远寄托。
青陵台原在下邳城东北,今古邳镇东。据传列国时,宋康王偃旅居下邳,见一民女花粉(亦有传称何氏、贞夫的)惊为绝代佳人。逼其夫韩凭献妻,韩凭商之与妻,花粉悲愤填胸,以歌作答:“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当奈何!鸟鹊双飞,不乐凤凰,妾自庶人,不乐宋王”。宋王逼韩凭自杀,强抢花粉入宫。花粉诈言筑青陵祭夫后,方可从王,宋王允。花粉祭罢亡夫后坠台而死。宋王恼羞成怒,命于远距韩凭墓另掘穴葬花粉,使韩凭夫妇纵死亦不得相聚相见。乡人怜之,于两墓前各植柳一株,以表悼念。后两树生长旺盛,枝叶相交,每当夜月初升,总见有两只美丽的小鸟相对啼唤。人们传说为韩凭夫妇化身,生前挚爱不渝,死后终得相聚。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随京兆尹卢宏正到徐州做幕僚时,曾留下千古名篇《咏青陵台》:
青陵台畔月光斜,万古贞魂依暮霞。
莫许韩凭为蛟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勤职实干
睢宁双沟八景之一的“潘公再生处”(柳将军庙)所记述的是一个政府官员本应做到却被神话夸张了的故事:
明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望伏,秋水大至。睢宁境内黄河(原泗水,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侵泗夺淮在滨海河口入海,泗水变黄河。1855年6月,黄河再次大决,改向东北夺大清河入渤海,即今黄河道,而徐宿间的黄河便淤涸称废黄河。)两侧禾苗尽淹。一日总理河道都御史潘驯初率人乘小舟逆水而上,视察险情。巡至双沟处,天近黄昏,风雨大作,水急浪大,小船被冲至决口处,随处人员尽皆号泣,船手束手无策亦吓哭了。千钧一发之际,失去控制的小舟,突被倾倒于河中一棵大柳树两个枝杈擎住,潘公一行方得脱险。后徐州知州刘顺之于双沟东门里“关帝庙”中立碑,并建“柳将军庙”(封挽救潘公一行的大柳树为“柳将军”),庙中另立一座穹碑,上刻“潘公再生处”。
历史最是铁面无私的考官,不论帝王将相、士官黔民,或忠奸、或贤愚、或虚实,在它的面前都要现庐山真面目。人们建立、祭祀“潘公再生处”(“柳将军庙”)表达了人民对勤于职守、廉政爱民官员的期盼和呼唤。如今,一道严肃而寻常的考题正摆在国家公务员的面前:勤职实干,一个封建官员能做到的,作为人民公仆的共产党干部,到底做的怎样了?人民念念不忘的潘公再生处,数百年来默默地诉说着一个亘古不变的启示:不论你职位高低,权利大小,只要你心中装着百姓,忠于职守,勤政实干,你所付出的心血汗水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这里的山川就是永久的丰碑,这里的长水就是不歇的颂歌……
修身好客
1954年,文博部门挖掘清理睢宁旧朱集“九女墩”汉画像石十二块,锡器九件等重要文物。其中一方汉画像石为“迎宾图”,画面清晰,场面隆重。近来,有关部门在城建规划中拟将此图放大仿雕,以展示睢宁自古以来就是好客之都,礼仪之邦的风范。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主雅客来勤”。明末清初睢宁名士李枝翘修身高雅,广交天下,名闻遐迩。
李枝翘(1619-1678年)家住睢宁西北寿麓山(今属铜山县)字条侯,拔贡生,官至知县。康熙六年睢宁县志的编修之一。枝翘至孝至仁,注重大节,顺治十六年大荒,他一再向睢宁县令石之玫提出请报皇帝,得以豁免全部田赋。康熙十六年,因水患,他又上述陈书河务19条,被上级采纳实行,县人受益久远。李枝翘“至性奇材,名满天下”,平日他“轻纻缟、重施予、喜结纳、舟楫舆马交于南北”“以故名公巨卿、骚人伟士,多所过从”,“饮酒赋诗鸣鸣达旦,显约同揆、无所吝惜,投赠之什,盈之笥筐”(清.徐乾学《李枝翘墓志铭》)。明末清初大诗人、礼部尚书钱谦益特赠诗,有句“宝剑千金吴季子,长城半壁李条侯”。同时的名士、诗人、李的挚友闫尔梅则赠诗称其“千金一掷等微尘,名动诸侯侠绝伦。”条侯逝后,刑部尚书徐乾学亲撰墓志铭,大学士张玉书恭撰墓表称:“条侯之为人,其孝友在家庭,其学问在典籍(李有《商芝馆初集》《燕山杂咏》《燕台三体》等刊刻行世)其声气在交游,其义侠在担当,其挥霍在施予……”特别是其与崔干域之交,传为佳话。崔干域,号兔床,明末进士,河南宁陵人,工书法、善诗文,博学强记,对天文、地理、兵法、剑术、医术无不研究,且深得其奥妙,世称奇才。明灭后,他寄居李条侯家,有志复明反清,后见清朝日益强盛,不能妄动,遂隐居睢宁李家三十余年。李条侯既不惧牵累身家,更对其款待周到,一日不怠。兔床死后就葬于睢宁西北的小李集北李氏墓群中。从李枝翘修身高雅、豪爽大方、热情好客可见睢宁人修身好客之一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一美德的发扬光大,将大有益于睢宁的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安贫好富
睢宁姚集镇境内的双孤堆,1982年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单位。过姚集镇至仲山湖西,北蛟龙村东,平地起两大土堆,西堆(一号墓)高22米,直径80多米;东堆(二号墓)距一号墓200多米,高15米,直径50多米。两墓北枕蛟龙山首,南蹬古泗水湾,襟山带湖,雄距沃野。康熙二十二年《睢宁县志.图记》和当地民间传说,两孤堆分别为东汉范丹墓(2号)和西晋石崇墓(1号),并有关于二人的种种趣闻。
《后汉书·独行传》载:范丹,又名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今河南省民权西北)人,其少年为县中小吏,18岁时,“奉檄迎督邮”引以为耻,乃弃职出走,来到三辅,从通经名儒马融研习经学。汉桓帝时,初任莱芜(旧县名,今山东省中部,故城在淄川东南)长,后迁任朝官,因桓帝昏庸,奸佞当道,范丹不得不弃官离朝,推鹿车(汉时一种窄小只能放下小鹿的独软车),携家小,流亡于梁沛徐邳(即今以徐州为中心的苏豫鲁皖一带),有时为人帮佣,有时“卖卜于市”以糊口。一年麦收,他和儿子起早贪黑,在人家收割后的麦田中捡麦穗,竟捡取麦子五斗多。他临时借宿的邻居尊其刚直,怜其贫困,一天,就悄悄地把一斗麦子倒入他所拾得的麦子中。范丹知后,竟携子带上所有的六斗多麦子全部倒入邻居的粮仓中,并诚恳地说:谢谢你的好意,可我们无功不能受赐。你给的麦子已经掺入这些麦子中,我实在无法把它们分出,现在只有把这些都还给你了……范丹一家“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绝粒”而他仍“穷居自若,言貌无改”,当时有民歌道:“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直至暮年,范丹方得“辟太尉府”可未及赴任,于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病逝于家中,时年74岁,追谥“贞节先生”。
与范丹的“贞节”不同,石崇是以其豪富而存名史册的。
《晋书》载:石崇,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东北)人,字季伦。晋大司马,乐陵郡公石苞之幼子。崇“少敏慧,勇而有谋”,20岁任修武令,不久入朝为散骑郎,旋迁城阳太守。因伐吴有功,封安阳乡侯,出为南中郎将,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加鹰扬将军治荆州。当时的荆州扼处水陵交通之中枢,最为天下富庶繁华之所。石崇以维护地方治安为名,在水陆要道设卡盘查,强取豪夺。更阴使属下大肆劫掠“远使客商”,而明里又道貌岸然地受理害主的投诉,并将当地富户大家尽将牵连攀扯进案,疯狂勒索,“吃完原告吃被告”。荆州原有好多富可敌国的巨商大贾,很快就被其折腾得家财败尽。石崇本人则陡然致富,敛财无以计数。不久,朝廷拜石崇为太仆(晋时权位相当于宰相)出为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据地方志载,石崇守下邳 “为政不匪(同非)”真正使石崇“扬名”是因其与朝廷大臣、皇宗国戚竞奢斗富,无有其匹者,石崇之富名冠天下,也为其后家败身亡埋下了祸根。后石崇参与“八王之乱”被孙秀所杀。石崇被押赴东市就刑时,哀叹道:“奴辈利我家财!”身旁押他的小吏则答:“你早知财足害身,为何不早早散给乡里呢?”石崇死时52岁。
范丹生活于东汉末年(112-185年),石崇则生活于西晋年间(249-300年),其间相距一百多年。范病逝于陈留外黄的家中,石崇则被杀于当时京城洛阳。为何两人墓葬于数百里外的江苏省睢宁县境内?且两墓并列,相距不足百丈。种种传说,只能姑妄传之,姑妄听之。近年有考证说,双孤堆均为汉墓,其中之一可能是封守邳国的国王刘衍之墓。其结果只有待发掘考实后方知端底。
发人深思的是,明知其谬,为何传者代代相传不衰,听者津津有味而乐闻?从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人生的价值,特别是对贫富的审视,自有其既定的代代相沿的观点和规制:
首先是安贫乐道,这是睢宁人,也是国人特别是儒家学者恪守的信条——范丹所以被睢宁人认可并被永久传说者,就在于此。
二是好富守道。睢宁人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石崇所以被人们所记取,并与范丹相对比,或在于此。
在贫富悬殊的社会,安贫以洁身自好,好富以积极创业。直至今日,这种精神认识,对于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积极创新创业的经济氛围还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自然和谐
古往今来,人民迷恋春日之繁华,秋日之空明,向往“真得天然,人我合一”的和谐胜景。“睢宁八景”中除“王祥履墓”、“季子剑台”外其余六景,如“庙湾古渡”、“龙池月色”、“凤山云气”等都是自然景观。著名的“古邳八景”除“陵台月夜”、“圯桥进履”外其余六景如“岠峰独秀”、“沂武交流”、“官湖夜景”等也都是自然胜景。特别是“泮(学)宫四景”“桃李春晖”“云亭朝吏”“泮桥夜月”“魁楼霁雪”等均为自然风景。景因情致,情为景发。说明拥有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文化的睢宁人不仅珍惜优秀的历史文化,更对天工神设的自然风光情有独钟,生活于自然和谐之中是一代又一代睢宁人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睢宁天灾频仍如濉泗二水泛滥,黄河多次决口,还有地震、地陷等,更由于睢宁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在这里斗智斗勇,用兵用武,战火不断;还有地理地貌的变迁,行政区划的变更,大多景观已物换景移或境异而物非了!所幸,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从上到下确立和力行自然和谐、科学发展的时代。不断弘扬睢宁精神和传统美德,曾经创造了辉煌历史的睢宁人定将拥有一个崭新美好的明天。 —— 去疾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