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苗族,是惠水县的主体民族之一。据 1994 年底统计,惠水共有苗族人口 78757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21.05% ,仅次于县境内的汉族和布依族人口。 由于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的差别,惠水苗族内部可分为摆金苗族支系、鸭寨苗族支系、大坝苗族支系、摆榜苗族支系、长田苗族支系、岗度苗族支系,董上苗族支系。 人类社会服饰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原始期、手工业和现代工业期。而惠水苗族服饰,除了斗底苗族支系和岗度苗族支系尚有手工业期初期的一些残存(如斗底苗族支系妇女以麻织布为裙、岗度苗族支系以麻织布为后围腰)外其他苗族支系的服饰,绝大多数都已进入手工业期的中期(服饰面料质地精细,男女均为左右交领衣,男子为衣裤装,女子为衣裙装,均以布为扣。蓝靛更加深沉,并有简单的蜡染、挑花和刺绣工艺作装饰)和晚期(面料日趋考究,并能织出本色或彩色花纹,有的还以绸缎作衣料。男装有大襟、对襟、长衫和马褂等式样。女装仍以衣衣裙为主,加工装饰更加精细和艳丽。银饰大量运用,使民族盛装更加华贵)。只有少数居住在交通发达、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苗族男女青年,与外界交往增多,服饰演变迅速,由繁到简,开始步入现代工业期,男装汉化,女装易裙为裤,易一般裤为健美裤,丝袜革履。 惠水县八个苗族支系男子服饰比较统一,没有明显的差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一般是头戴青色头帕,上身着青、蓝布长衫,下身穿青、蓝裤子,腰缠青色布腰带,脚穿草鞋(冬天穿布底鞋或钉子鞋)。讲究一点的男子,除穿长衫外,还在外面套上绸缎马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服饰有了变化,除了少数老年人穿长衫外,平常所有苗族支系男子都改穿对襟短衣,颜色仍以青、蓝色为主。裤子多数以自织自染的青色土布制作,裤腰以5寸白布接缝,拴以布裤带,与布依族男子的裤子没有什么区别。脚普遍穿胶或球鞋。但是,不论哪一个苗族支系,男子的寿衣均为长衫,而且多为绸缎长衫,并配上马褂。惠水县八个苗族支系女服饰差别很大,其长度、颜色、花饰、银饰等都不相同。就长度而言,摆金、摆榜、大坝、斗底4个苗族支系妇女的裙子大体相当,一般裙长过膝,鸭寨、长田、董上3个苗族支系妇女的裙子,长度在80-90厘米之间,长及膝下50厘米左右。就颜色而言,除斗底苗族支系妇女的裙子为麻织白色,摆榜苗族支系、岗度苗族支系、长田苗族支系妇女的裙子用白色布条镶边外,其余的摆金、鸭寨、大坝、董上4个苗族支系妇女的裙子均为青色。就花饰而言,除鸭寨、董上2个苗族支系妇女的裙子镶嵌花纹外,其他各个苗族支系裙子一律不带花,而是在上衣、袖管、围腰和背牌上面挑花刺绣,各显特色。 (一)摆金苗族支系女服饰 摆金苗族支系女服饰有便装、盛装之分。其盛装以挑花刺绣精美、银饰多而华丽著称。梳妆打扮时,头绾发髻于顶,用2米长、16厘米宽的蓝布缠头数圈,而后戴上绣花帽,帽沿四周吊着无数银珠和玉珠,频频晃动;髻上插两根由4条银片组成的银冠,犹如两只手并排向前张开一样;银冠柄两侧插有各式的小银花和银簪,髻后插有银梳。两耳各戴约60克重、由约30厘米长的银质柱状物卷盘而成的耳环。上装内穿各色棉毛衫和衬衣,再穿上青布或紫色高级绸缎无领无扣短衣(两襟相交于胸前)5_7件,内衣袖管小而长,外衣袖管大而短,同时镶绣花纹,钉有众多的银泡;颈部戴小项圈4个、大顶圈5个,项圈两侧系上两朵红花。下装内着布裤、外穿青色细百褶裙,垂至膝下15厘米左右。腰上先系青色绸缎小块围腰,再系缀有银泡的花带7根;面前腰带左右两边挂上银铃和银花荷包。两手各戴上银手镯4支。过去腿缠青色绑腿,脚穿草鞋或布鞋;现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部分女青年腿穿长统肉色丝袜,脚穿布鞋、球鞋或高跟皮鞋。一个盛装女青年的身上,各种银饰重达两手闪闪发光,叮当作响,令人喜爱。便装的特点就是没有花饰和银饰,衣裙没有变化。香港太平绅士徐展堂先生及英国友人曾在摆金卧马寨购买了该苗族支系华丽的盛装作纪念品收藏。 (二)鸭寨苗族支系女服饰 鸭寨苗族旧称“谷蔺苗”。该苗族支系妇女工于织布、织棉,早已享有盛名。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谷蔺苗男子皆短衣,妇人以青布蒙髻,工纺织,其布最精密,每遇场期出市,人争购之,有谷蔺布之名。”嘉庆年间李宗方在《黔记》第四卷中记道:“谷蔺苗在定番州属。男耕女织,所织布最精细,谚云‘欲作汗衫裤,须得谷蔺布'。”鸭寨苗族支系妇女服饰就是用自纺、自织、自染的谷蔺布和谷蔺锦制就的。 鸭寨苗族支系服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变化的。本世纪20年代以前,该苗族支系妇女梳妆打扮,是将头发绾于头顶,再以青色布帕包头(分平顶式和羊角式);上装穿右衽和尚领青布短衣,衣脚及衣袖中段均镶上谷蔺锦条;下装穿前为青布或蜡染布、后为307块各式彩色图案拼缝而成、垂齐膝下25厘米的长褶裙,然后系上银链围腰,围腰口素净无花,飘带为条形花纹,与裙子同长。再配以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戒指等。此种服饰因费工费钱,又不太方便,故人20年代起逐渐衰退,而代之以穿衣裤。即上穿青从右侧开口,肩部至大襟镶花的青蓝布短衣,下穿青色绲花布裤子,头发编成辫子绾于头帕之外(头帕以白色为主,偶有青色的),有的还在头帕之外搭上一块毛巾或扑克织杂色头巾。冷天缠青色布绑腿,穿布底布帮单把圆口鞋或钉子鞋,热天穿水草鞋或胶草鞋。40年代后期,该苗族支系妇女服饰式样虽与改穿衣裤无异,但衣服裤子均不镶花,比原来的服饰简朴实用(与雅水地区布依族妇女服饰全部相同)。此时,耳环、项圈已无人戴,惟手镯、戒指偶有人戴。现在鸭寨苗族支系妇女虽然平时不穿裙子了,但是每人都准备有一套漂亮的衣裙作为寿衣。如今该苗族支系成年男子去世办丧事,妇女牵“驮魂马”时,必须穿裙子,因此该苗族支系妇女的裙子势必长期保留下去。省州县有关部门及英国友人曾到鸭绒乡干河村购买了该苗族支系古朴、典雅的衣裙作珍品收藏和研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