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土地,名人故里

家乡区县: 湖北省团风县

林家大湾村位于106国道和大广北高速公路旁,孕育了革命家林育南、林育英、林彪、地质学家李四光、文学家秦兆阳等一代志士仁人,被誉为“红色土地,名人故里”。

林家大湾,地处黄冈团风回龙山镇,当地人世代相传,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有九条触犯天条的小龙被东海龙王囚禁在此岭巨石之下。龙王有言:只有岭上铁树开花,九龙才能得返东海。终于岭上铁树开花,九龙返回东海。但其中一小龙思念枣儿刺岭的峻秀雄伟,毅然返回定居,此后,枣刺儿岭便被称为回龙山。回龙山上常有祥云瑞气云雾盘绕,仙气十足。回龙镇因而得名。

离回龙镇约六七里,耸出一座形神俱似一头山羊的山岭。山岭海拔约300米,山势不险不陡却气势不凡,满山草木、竹树、繁花。相传这座山是一头雪白的神羊坐化而成,命名白羊山。白羊山南麓,山势三面环围着两座中间只隔着一道冲田的两上小山村。这就是林家大湾和染铺湾。

在有着美丽传说的秀丽山村,从这里走出了中国革命杰出的林氏三兄弟林育南、林育英(张浩),他们三兄弟是堂弟兄,但没有出五父,出现了这样一人,自然与传说分不开了。林家大湾的人如是说:林家祖坟葬在凤凰口,要发财。林家祖屋座落在官山恼,代代不脱官。林家新屋座落在神仙恼,神仙恼连着白羊山,白羊山上有白虎星,白虎赶白羊,猛虎下山梁,才会出了个林彪。”

林育南,是我党早期革命家,曾与恽代英、李求实等建立了八斗湾新浚学校,成立了湖北农村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共存社,曾参与组织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31年在上海被蒋介石杀害,为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林育英,即张浩,曾参与组织汉阳铁厂和安源路矿大罢工,1935年,他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支持毛泽东,反对张国焘,促使中国红军三大主力在延安胜利会师。病逝后,毛泽东、朱德等一大批领导亲自为其执绋抬棺。


林彪,著名的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07年12月5日生于湖北黄冈回龙山区林家大湾。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改名林彪,入黄埔军校,在校转为共产党员。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爆发后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平行关战役。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文革"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1年9月8日,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在我们经历的文革中,他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接班人,位居国家领导人第二位,可谓官贵至极,权倾一时。但后来却落得个沉沙折戟,葬身荒漠,身败名裂,不得善终的可悲下场。其大起大落,大成大败,起伏跌宕,曲折人生。民间有种种传说,多种猜测。


李四光,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是中国地质力学创始人,秦兆阳是近代著名作家、评论家。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从林家大湾村还走出了胡亮寅、卢青山、林浩南等一批革命者;林家大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共有133人参加了革命,特别是在平型关大捷后,日寇多次疯狂扫荡林家大湾,林庆甫组织民众进行了坚决抵抗,与此同时,林家大湾有56位青壮年参加了新四军、八路军;抗美援朝时,有13位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到林家大湾村名人故里群旅游,可参观林育南、张浩、李四光故居,浏览名人图片,聆听动人故事,揭开名人之秘。沿村西上,可瞻仰共存社旧址。可登山远眺,狩猎、垂钓。可品农家菜,饮老米酒,特别是锅巴粥、土鸡汤,令人赞不绝口。农家旅游商店里,名人饰品、团风林家大湾土鸡蛋、农民画、山野菜,琳琅满目,任人选购。

林家大湾村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人前来观光旅游。据村书记林元寿介绍,曾一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创旅游相关收入达800万元。

如今,这个只有515户、1853人的小山村,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还发展传统纺织业,做大做强禽蛋养殖业和林果业,年村级收入达到10多万元,形成了纺织、禽蛋、优质稻等特色农业基地。

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z_fanny

梧桐子—我的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hubei/tuanfeng.html

我的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nnyo

人见人爱_喵小姐(2014-10-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