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李世民
李世民(598-649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李渊次子,李渊希望他能“安世济民”,便取名“世民”。李世民自幼聪明英武,有大志,又能屈节下士。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遍及全国。李世民结纳贤士,广交豪杰,极力劝说其父李渊起兵太原。他统领三军渡黄河,直赴长安,一举攻破长安,推翻隋朝腐朽的统治,是建立李唐王朝中功劳最卓著的一位,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担任尚书令。
唐王朝建立后,李世民四处征讨,平息叛乱,消灭割剧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勾结,秘谋害死李世民,为此,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同年八月传位于李世民。
李世民亲眼目睹了隋朝灭亡,吸取历史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知人善任,轻徭薄赋,奖励农桑,实行租庸调制,大力推行科举考试,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昌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他认为,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他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用人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时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都是一代名臣。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驾崩,传位太子李治,谥号“广孝帝”,庙号“太宗”。
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先世于隋末移居中亚碎叶城(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汉飞将军李广的25世孙西凉王李暠的9世孙。5岁时,随父李客(大商人)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故李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在《与韩荆州书》言“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又如《赠张相镐》言:“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10岁时,就读了《诗经》、《尚书》等古代经典,以及楚辞、汉赋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喜好剑术,好任侠。年轻时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20岁时,他饱游四川的名山大川,并在青城山读书,25岁时仗剑漫游全国,途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名扬海内外的诗歌,但政治抱负未实现。
唐玄宗天宝元年(142年),经他朋友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城并命他供奉翰林。对此,李白非常高兴,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认为是实现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太子宾客贺知章慕名看望李白,李白将《蜀道难》一诗送他。贺知章边读边称赞,诗未读完即拍案叫绝,呼李白为“此乃天上谪仙人”,于是“谪仙”的称号就誉满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认为李白的 “道德文章,非常人可比”。但此时李隆基已失去了当初锐意进取之志,宠爱杨贵妃,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奸相李林甫专权,朝政异常昏暗,要把李白当作御用之人,写宫廷艳诗,李白在政治上得不到重视,整日无所作为,同诗友聚会,以酒浇愁。他愤世嫉俗,蔑视权贵,在酒醉后指使唐玄宗的亲信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醉写抚蛮书。戏弄权贵,受到诋毁,“安能摧媚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最终愤然离开长安漫游全国。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两位伟大的诗人一见如故,饮酒作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怀着强烈的爱国心,参加了永王李璘的起事,被召为幕府,李璘兵败后,受到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东部),中途遇赦,此时诗人已年过花甲,生活凄苦,经常靠朋友的帮助度日,后来,客死安徽当涂县令李冰阳处。
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清新,不拘一格。尤其是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唐诗中最为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巨大的影响,他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诗歌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共36卷。
德才兼备的中唐名相——权德舆
权德舆(759-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县第七沟(今秦安县王尹乡包全村)人。官至唐朝元和宰相,政治家、文学家。其家世源远,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数代为宦,父亲权皋,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当机立断,以诈死名叛逃,受到朝野称道,声名大震。权德舆就出生在这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仕宦家庭。
权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诗”。15岁有文章数百篇,便开始有了名气,之后,任江西观察使兼判官,迁监察御史。
元和五年(810年)冬,权德舆以陈说谋略切合实际,拜为礼部尚书,先后封为武襄县开国侯,扶风郡开国公。权德舆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秉公执法,不畏邪恶,又体察民情。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严惩贪官污吏,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对人民的疾苦,倍加关注。
权德舆不仅是一位封建社会清明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酷吏传议》纠正了司马迁、班固的片面评价。在诗歌理论发展史上也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1985年1月1日《光明日报》载《权德舆与中唐诗的“意.境”说》,在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是权德舆首先把诗的“意”和“境”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诗歌意境说的。宋人严羽说:“权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权德舆卒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年八月二十七日,死后,赠左仆射,谥曰“文”,后人称之为权文公。权为人从政,堪称尽职秉公,刚正不阿,韩愈在他的《墓志铭》中称:“人所惮为,公勇为之。人所竞驰,公绝不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