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文学家——李翱
李翱(778-841年),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秦安)人。西凉王李暠之后。他是唐代杰出的古文学家,是以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积极参与者,是韩愈、柳宗元之外最为杰出的古文运动者。
李翱自幼就“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少年时曾执文谒见梁萧,很得他的赏识。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以文会友,才识大长。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张,倡导古文运动。德宗贞元十四年,中进士。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直到唐代后半时,才出现了两个人韩愈和李翱,他们作出了真正的努力,为了回答他们当代的问题而重新解释《大学》、《中庸》。是继孔孟之后中断了一千多年的真正的儒学继承者。同时,他又是开创宋明新儒学的鼻祖。”
在文学方面,李翱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反对单纯以技巧作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称“唐文之善,则曰韩李。”苏洵说:“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灿。”李翱的文章,大都收录在《李文公集》中,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年病卒。谥号为“文”,世称李文公。
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胡缵宗
胡缵宗(1480-1560年)字世甫、一字孝思,号可泉,别号鸟鼠山人,秦州秦安县人。是明代甘肃与李梦阳齐名的诗人和作家。
传说胡缵宗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在他小时候上私塾的时候,由于身单体薄,常受大同学的欺侮。班里的卫生经常由他来打扫,当时,私塾设在土地庙内。有一天,胡在扫地时扫到土地跟前,顺便说,把脚抬起来,土地爷的那条泥腿果然提了起来,他扫完地,拿起毛笔在土地背上写道:“土地、土地,罚你到云南背三年土去。”当天晚上,教私塾的先生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对他说:“我年迈体弱,云南路途遥远,求你给都堂大人说说,就不要让我去云南背土了。”第二天,先生来到私塾,看到土地爷背后果然写着梦中老头对他所说的字。于是,他故装发怒对全班学生说,昨天是谁在土地爷背上写的字?同学们以为是胡缵宗闯了大祸,都说是他写的。先生感到非常吃惊,暗中对胡缵宗格外留意,长大后,胡缵宗果然做了都堂。
还有个关于胡缵宗的传说,据说有一天晚上,胡缵宗办完事,很晚才往家里赶,在巷口碰上一个手提篮子的老婆婆。胡问老婆婆:“这么晚了,你来我巷干什么?”老婆婆说:“我是来撒花儿的”。胡缵宗说:“去,我们巷的人不要花儿。”说着将花篮推翻在地,倒在一块大石头上。这位老婆婆是来撒天花的,结果天花全被胡撞翻,自己又被胡训斥了一顿,提着空篮子回去了。第二天,人们发现胡家巷口的一块大石头上全身起了泡泡,从此,胡家巷人永远不患天花了。
胡缵宗从小在父亲士济的教育下,刻苦读书,涉猎甚广。二十岁时,他到西安参加乡试,中举人;二十九岁,到北京中进士因成绩优异,拟授一甲三名(探花),因权臣营私而降三甲一名,后因大学士李东阳等力谏,皇帝同意授予其传胪(同探花持遇),因而秦安文庙镶有盘龙泮池悬有“凤凰池”匾额。后授官翰林院检讨,参加《孝宗实录》的修纂。历任江南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缵宗为官“礼民爱士,著于一时”。从安庆调升苏州知府时,安庆百姓恋恋不舍,“攀辕垂涕而谒之者以万计”。“廉洁辨治,名与况钟颉颃”,皇帝亲自封为“中宪大夫”。六十岁时,结束了仕途生活。七十一岁时,因早年所做迎驾诗中“穆王八骏空飞电,湘竹英皇泪不磨”句,被阳武县知县王联和其父王良诬告(这父子二人在嘉靖二十八年,因玩忽职守,被胡缵宗鞭笞过,对胡缵宗一直怀恨在心)为诽谤之词而系狱,后被削籍为民。
胡缵宗的著作甚多,刊行的有《鸟鼠山人小集》、《乌鼠山人后集》、《拟涯翁拟古乐府》、《拟汉乐府》、《愿学篇》、《安庆府志》、《巩郡志》、《秦汉文》、《雍音》、《唐雅》、《春秋集传》、《仪礼集注》、《读子录》、《汉音》、《魏音》,还主编《秦安志》等书。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被迫害的正直文人深表同情,关心百姓疾苦,歌颂祖国美好河山。《四库全书总目》集别集类存目《鸟鼠山人提要》说:胡缵宗的诗“激昂悲壮,颇近秦声。无妩媚之态,是其所长,多粗砺之音,是其所短。”
胡缵宗的书法浑厚流畅,气力雄健,亦是明代一大家。全国名山大寺多有其手迹,他曾为天水伏羲庙书“与天地准”的大匾。今江苏镇江谯山的迎照壁上醒目地镶嵌着潇洒遒劲的书碑:“海不扬波”,落款是“天水胡缵宗书”。山东曲埠孔庙正面第一牌坊至今悬挂着“金声玉振”的匾额。苏州虎丘有篆书“千人坐”。山东济南有“趵突泉”。秦安兴国寺般若殿有“般若”巨匾。在苏州任职期间,胡缵宗给唐伯虎写了墓碑。
胡是在明代有影响的人物。正如长安人何栋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所说的:“经济弘伟,功业垂于当年;学海渊涵,著作传于今日”。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初三日卒于家中,享年81岁。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6d0a10100gsbo.html) - 秦安历史名人简介_鸡川山长_新浪博客十三、牛运震
牛运震(1706-1758年),字阶平,号真谷,山东滋阳(今兖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中进士,乾隆三年(1738年)六月选授秦安知县。
牛运震任秦安知县后,极力兴办教育,选就人才,于乾隆四年(1739年)春,到衙东购买民宅一处,创办“陇川书院”。挑选城乡聪慧子弟入学就读,并在公余之暇亲自给学生讲课,一时学风渐起。几年间,秦安人才辈出,不少学士登高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牛运震在秦安任职期间,以“做官为民”为宗旨,积极兴革利弊,不畏权势,执法如山,平反冤狱,清理田赋,废除苛捐杂税,破除一些陈规陋俗,改革农具,乾隆四年(1739)年,县北玉钟峡山崩,陇水被阻,淹没村庄,牛运震冒着大雨,连夜募集四乡民夫,日夜奋战,平息水患,救出百姓五六百人。发动百姓挖渠引灌,使万亩良田得到浇灌,并亲自教民秧稻种棉。牛运震还经常深入乡村,“无日不与百姓相见,差与之齐而洵甚苦,但求一切便民而已。”
乾隆九年(1744年),牛运震离任,后为平番(今永登)知县,为上官所弹劾,罢官后贫困不能回家,主讲皋兰书院两年后返归故里,经秦安县境时,各界人士送行者近万人,沿途设香案,置酒饯行。许多人跪哭挽留,呼为“牛爸”,有的随送三四百里才回。在他的《留别秦安士民》写道:
玉钟峡北湫坪西,去表高泉万顷低。
九道清渠分绕县,一川杨柳正垂堤。
近传少妇能秧稻,好语儿童学弄犁。
莫恨陂田人去早,东山犹忆夕阳畦。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牛运震因病在山东老家去世。每逢祭日,秦安人“各设坛位向东致祭”。县内民众为他所立的颂德碑现存的有陇城、安伏和泰山庙三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