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龙是一条“回龙”
原先,大崎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称为北海。由于北海龙镇守有功,这里风调雨顺。因此玉皇大帝提拔它去当东海龙王。它遵旨出北海南下,经小崎山、泉华山,向西过杜皮的龙王山,折向西南走将军山、马鞍山、河铺,再转向东南,经方高坪神仙寨到汤铺岭,再向正南经林家大湾的白羊山,直达黄州龙王山。原本要从赤壁下长江入东海而为龙王的,可这北海龙有个特点,就是特别的恋土思家。在这即将远离故土的时候,思家的情绪更强烈,于是它回转头来,不去东海了。玉皇大帝见它抗旨不遵,非常生气,就不准它回北海,罚它永远伏在黄冈大地上。它的身体就变成了一连串的起起伏伏的山,而它回转的龙头就叫回龙山。后来,这富有美丽的神话色彩的“回龙山”就成了当地的行政区划名,叫“回龙区”、“回龙镇”。神话传说当然不是事实,可老人们讲这个传说时,却有两个证据说明它是真的:(一)从大崎山到黄州,沿着当年北海龙所走的路线走,弯弯曲曲、起起伏伏,走的都是山峰、山岭、山岗、山坳、山脊、山坡,不过河不过沟,不脱鞋袜不淌水。这条路就像一条龙——它本来就是一条北海龙,而回龙山就是它回过来的龙头。(二)我们黄冈人最爱思家——比别的地方的人要厉害得多,就因为我们是“回龙”的传人。想想看,我们离家是那样恋恋不舍,想家是那样彻夜难眠,回家是那样归心似箭,这不正说明我们身上有“回龙”的基因吗。
大崎山是从哪里来的
北海龙受到玉帝惩罚,永远伏在黄冈大地上。北海因无龙镇守,变得波涛汹涌,成为水患,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于是秦始皇征调天下民工挑土填海。由于工程浩大,民工劳累不堪,整日里悲号哭泣之声不绝于耳。观音菩萨为了解救百姓苦难,就变成一个货郎下凡,在每个民工的扁担头上搭一根丝线。结果民工们挑起担子来健步如飞,一点也不吃力。原来的悲号哭泣之声变成了欢声笑语。秦始皇觉得奇怪,派人一打听,发现了秘密,就下令把丝线收集起来,编成一根鞭子。这可是一根神鞭,秦始皇把鞭一挥,大小山岭随鞭而动,结果有的地方一座山也没有,变成了大平原,有的地方山连山,群山万壑;再把鞭子拖一拖,就拖出了大大小小的河流,长江黄河就是神鞭拖成的。秦始皇见挑土填海这么难,就用神鞭“赶山塞海”。他挥鞭赶北海南边的老屋山,可老屋山因为矮小,怕被海水淹没,不愿去。秦始皇生了气,连抽几鞭,把山打破了,破得皮开肉绽,露出了白骨。后来这座山就叫破山,直到现在,这打破的地方不长草木,远远望去,那山的确是破的。秦始皇望见南边长江北岸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就挥鞭把它赶去塞了北海,它就是今天的大崎山;而大崎山原来所在的地方变成了湖,就是今天的鹞子湖。据说,“大崎山有九十九个凹,鹞子湖有九十九个汊”;又据说,大崎山顶上的龙王井与鹞子湖相通,只要鹞子湖撒网捕鱼,龙王井的水就浑了。
大崎山为什么没有山峰
大崎山海拔一千多米,是团风县最高山,但它只有馒头似的山顶,没有山峰。其实它在被移去填北海之前是有高耸的山峰的,那自然要比现在高得多。那山峰呢?原来,秦始皇赶山塞海时,途经回龙、马庙、总路咀、上巴河、但店,眼看就要到了,突然起了一阵狂风,把山尖吹断了,落在但店庙河这个地方,这就是白云山。站在贾庙街东侧的泉华山顶向东南远望,可以望见白云山,竹笋似的,虽不大,却很陡峭,山尖上常常挂着一缕白云。再左转,北望大崎山,会觉得那馒头似的山顶正好放得下这座白云山。此时此地,会令人生出一个天真的想法:要是再有一根秦始皇那样的神鞭,把白云山赶到大崎山顶上去重新接上,那中原大地就会多出一个“中岳崎山”来。
大崎山有个“蹬脚”和尚
传说大崎山大庙里有个“蹬脚”和尚,很有佛法。他每天早上都要去黄州买豆腐回来做菜。去的时候在庙门口蹬一脚,就来到了黄州街上;买好了豆腐,在店门口蹬一脚,就回到了庙里。和尚有这样的佛法,也没什么奇怪,反正是神话传说嘛,只是这和尚的法号叫什么?叫“蹬脚”?这不像是和尚的法号。大概是叫“顿觉”吧,因为在团风人的语言里,“顿觉”和“蹬脚”是同音的,不识字的人们不懂“顿觉”的含义,自然就理解为“蹬脚”了。这样,“蹬脚和尚买豆腐”的神话也就编出来了。
大崎山能预报天气
大崎山能预报天气,这不是神话,而是传说。贾庙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一条看山识天气的谚语,叫做“大崎山戴了帽儿,泉华山坐了轿儿,有雨在今朝儿”,世代相传下来,就成了“传说”。农民要根据天气的阴晴雨雪霜来安排农事,割谷、割麦、打场、晒烟叶,一定要瞅个好天头,最怕的是下雨。在那没有气象服务的年月里,农民们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山——先看大崎山,如果山顶上盖着一朵乌云,而且天上也只有那一朵云,那就是“戴了帽儿”,说明今天有雨;再看泉华山,如果山腰云雾缠绕,而山顶和山脚没有云雾,那就是“坐了轿儿”,也说明今天有雨。“戴了帽儿”和“坐了轿儿”两种情况只要有其一,就可判断当天很可能要下雨;要是两者都出现了,那有雨是肯定无疑的。现在有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而且报得非常准确,贾庙人再也用不着大清早爬起来“看山识天气”。因此,这条传说了千百年的谚语恐怕要失传了。
我为家乡代言,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z_fanny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