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吃的食品,往往带有很浓厚的地域色彩,那原材料,那制作方法,甚至那食用时的种种讲究,都和外地不一样。“黄馍馍.油馍馍”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也是陕北人最爱吃的两种,陕北人说起来时,眉飞色舞。西安城里有许多陕北人,包括陕北籍干部,他们从老家带来的食品常常就是“黄馍馍.油馍馍”。我母亲是陕北人,在世时最爱吃的食品就是“黄馍馍.油馍馍”。我的表弟从陕北到西安来时,也往往带着这样的礼物。
“黄馍馍.油馍馍”都是用糜谷制作的食品。陕北盛产糜谷,简单点说,用糜谷面制作的馒头就叫“黄馍馍”,制作的油糕就叫“油馍馍”。从最南端的县到最北端的县,整个陕北地区都不例外。
制作与食用糜谷面馒头与糜谷面油糕,有许多讲究,许多学问。
糜谷有两种,一种叫做硬糜子,加工后便是通常说的小米,多半用来煮小米稀饭;一种叫做软糜子,加工后叫做软黄米,制作“黄馍馍.油馍馍”就得要这种软黄米。也有将软黄米与硬黄米掺在一起制作的,如横山县的黄面馍就是新硬黄米和少许软黄米一起制作的。我们先说“油馍馍”,即油糕。在陕北,都是用软黄米做的油糕,却又有“软”、“硬”不同的分别。陕北北部,一般吃的是“硬”油糕;南部靠近关中的几个县,包括黄陵县、富县、宜君县,洛川县,吃的是“软”油糕。
所谓的“软”油糕与“硬”油糕,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硬”的厚,“软”的薄。有一个说法:甘泉以北的油糕是“鞋底子”,甘泉以南的油糕是“鞋垫子”。但这还只是二者在形式上的区别,主要的本质的区别是,“硬”的在制作时没有发酵,软的经过了发酵。所以,“硬”油糕比较容易消化,可以多吃几个;“软”油糕不容易消化,虽然好吃,却切切不可以多吃。
“软”油糕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第一步是将软糜子碾磨并过箩,成为细粉。先去皮,用清水泡透,到能够以手搓成面粉状为原则,捞出,沥干,再行碾磨成糜子粉,这时的糜子粉还较粗糙,要用细箩慢慢箩过。用清水浸泡,要掌握时间,若是时间太长,泡得过于粘糊,便不能上碾,不能过箩。一般头一天夜里浸泡,大约浸泡七八个小时;次日凌晨上碾。改革开放前,大多在乡村常见的那种石碾子上碾磨,或者套毛驴,或者人推碾子。如今大多改用小钢磨,方便多了,不过,普遍认为,没有过去的好吃。
第二步是蒸糕。过程也不简单。先将准备制作“软”糕的糜面粉取出四分之一,用滚开水搅拌成稠糊状,摊到笼屉上蒸半小时。笼屉上须放笼布。再将这蒸过的四分之一熟糜面,与未经蒸制的四分之三生糜面均匀地搅合起来,盛入盆中,放到热炕上,盖上棉被,让它发酵。发酵后,再入蒸笼,蒸熟,取出,晾一晾,到不烫手时,滚成仿佛手臂膀般条状物,让它凉透。这就是软糜子糕。
上述蒸制过程是十分讲究的,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说法。那将四分之一糜面粉蒸熟的过程,叫做“蒸角子”。为什么?因为那生面粉半干半湿,能够在案板上堆作一个圆锥体,只须切掉一角,便是四分之一。
第三步才是炸油糕。将软糜子糕切成约半公分或更薄一些的片状,入油锅炸至黄亮后取出。此时的形状,就像一把梳子,上半部分椭圆。由于质地很软,用筷子夹在中间,提起来时,自然折合;本身带甜味,可以不蘸糖吃,也可以佐蜂蜜吃。
说了“软”糕即“油馍馍”的制作方法,再说“软”馍即“黄馍馍”的制作方法。
这“软”馍即“黄馍馍”,实际上是一种包子。包子馅一般用豆沙。或者是淡绿色的蔓豆,煮熟后成枣红色。或者是青绿色的小豆,煮熟后也发红。盛产大红枣的地方便包了红枣泥。用发酵后的糜面粉揉成馍馍状,包馅后上笼蒸熟。蒸时须在馍馍下边垫一个梨树叶。也有垫玉米包皮的,梨树叶最好。为什么要垫?因为这“软”馍太粘,若是不垫,便难以从蒸笼上取下来,更难以拿到手上吃。所以,这垫着的东西,要一起跟着“软”馍馍走,直到人们将“软”馍馍吃掉为止。为什么最好是梨树叶?因为这梨树叶又圆又大,又平又厚,表面光滑,质地结实,无异味,晒干后不变形,其优点之多,在树叶中十分罕见,而且非常适宜制作陕北人吃的“软”馍馍所用,简直是绝了。所以,靠近关中这一带的几个县,当梨树掉叶时,人们总是将它拾起来,用线穿了起来,挂到避光通风的屋檐下,准备制作“软”馍馍时用。可以想见,人们在采用梨树叶以前,曾经采用过许多别的什么东西,包括各种树木的叶子,最终发现,梨树叶最好。这里有一个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
黄陵等地人们吃软油糕和软馍馍,即“黄馍馍.油馍馍”,都在春节期间和清明时节。所以,制作这两种食品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总是用发酵后的糜面粉,一部分做“软”糕,一部分做“软”馍。其用途,一是自己食用,二是探亲访友,三是祭奠祖先。除此以外的时间,民间没有制作和食用的。过去祭祀祖先,一是上坟,这时候,会将“软”糕、“软”馍,掐一点,扔一点,也是表示个心意吧。二是在祠堂或家庭的祖先挂像前作为献品,祭献完毕,再行自己食用。
有几点情况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一是除开春节与清明,没有制作和食用的,这表明,“软”糕与“软”馍,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祭祖相结合的。二是在制作中间,要堆成一个仿佛陵墓的圆锥体,这让人联想到就在黄陵县的黄帝陵,联想到对于黄帝这一中华民族始祖的敬仰与怀念,当然也包括对自己家族的祖先的敬仰与怀念。
需要指出的是,在陕北其他一些地方,这一类食品,常常也在红白喜事时制作与食用,不限于春节与祭祀之时。在陕北,这一类食品由于原料精细、制作讲究,既是民间食品,也属高档性质。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样的陕北民间高档食品,已经由陕北传入关中,传入大中城市,现如今,西安市有不少专门经营陕北饭菜的饭店,这样的“黄馍馍,油馍馍”,可以随时吃到。
以上,关于陕北南部一些县制作与食用“软糜子”油糕和馍馍的情况,主要由白振学先生提供。还有吉坛、樊俊成、李芳茹先生和韩应莲女士,他们都是延安市民俗学会的成员。延安市民俗学会成员中不少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学会工作相当活跃,近年来编辑出版了《陕北民俗探源》、《陕北民俗集趣》、《韩起详的道路》等多部著作。他们对陕北民俗调查研究之深入,占有材料之详尽,令人敬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