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至今还保存着众多徽派古建筑,他们像一朵朵雍容典丽的艺术奇葩,装点着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建筑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徽州建筑是古徽州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建筑精髓,布局上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以风水理论为依据,强调天人合一,依山临水既考虑生产生活的便利又冲突精神上的需求,徽派建筑是南方杆栏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产物,即继承儒家的文化理论,有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自成一派,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手法。
徽州有“青砖小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的诗般意境的美景,这句话说的是明清徽派的建筑风格,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观.... 可以让人感受到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 。在中国民居建筑上独树一帜,故而名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更使我辗转流连,品味再三的是民居建筑中一排排高低起伏,宏伟壮观的马头墙。马头墙是从乡村到都市雅俗共赏的建筑形制。无论在灯红酒绿的都会,还是在烟雨迷茫的乡镇。马头墙都以自己优美的造型装点在天际线,传递着人世间的烟火沧桑。
马头墙的起源 将马头墙推广于民间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徽州山地多,平地少,民居建筑用地资源相对贫乏。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户连户,墙靠墙,民居建筑密度较大,并且徽派建筑由于在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这种建筑体系最大的优点就是承重与围护构件分离,适宜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充分优化自然条件,使人们生活适应自然,自然环境为生活服务。最大的缺点是防火性能差,在古代没有消防队,也无消防通道,一旦失火,便遭遇灭顶之灾。 当时的徽州府城火患频繁,损失十分严重。为了避免灾害,何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有效方法,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何歆创制的“火墙”因能有效封闭火势,阻止火灾蔓延,后人便称之为“封火墙”。随着对封火墙防火优越性认识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一伍一墙”,逐渐发展为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起封火墙。而后来的徽州建筑工匠们在建造房屋时又对封火墙进行了美化装饰,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于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