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墙续篇

家乡区县: 安徽省徽州区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另外徽州地处我国东南地区,梅雨季节多雨、多风,易潮湿,暴风重者吹毁房屋,轻者吹翻屋瓦,所以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盖砖墙瓦顶比较实用。徽州多山多树,建筑材料大量运用砖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房屋在屋顶边的处理上较难。如直接用瓦收边,风极易吹掉瓦片,漏渗水问题也难以解决。从现存的房屋来看,那些没有马头墙的普通住宅,也在两边墙上砌了类似马头墙的部分,只是矮小许多,并且不具锯齿形,但道理是一样的。

马头墙的特征与寓意 马头墙是在居宅两端墙顶砌筑的高出屋顶的山墙,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马头墙的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 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时便会 背井离乡踏上商路,它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多檐变化的马头墙高低错落,,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糖心丫头(2014-10-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